時間星期三, 16:30 - 18:15
地點曾肇添樓104室 (UCA 104)
語言廣東話
課程講師 林永昌 (wlam@cuhk.edu.hk)
助教 朱麗禎 (lizhenzhu14@qq.com)
課程簡介:
物質文化背後的社會變遷為主線,全面介紹古代中國(漢以前)的物質文化和激蕩人心的考古發現。課程將重點討論古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相關的重大社會轉折,以補傳統文獻之遺闕。通過物質文化的視角,本課程將提高學生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整體與各個側面的認識,例如: 早期文明起源、中國早期的城市化、占卜術、早期貿易、手工業生產與技術演進、官僚系統的出現、族群的形成、庶民和貴族的衣食住行等。
課程目標:
(可隨進度改變)
第一週 (1月11日)
導論: 古代中國物質文化史與秦漢帝國的形成
第二週 (1月18日)
文明前的黎明: 新石器晚期的社會複雜化
推薦閱讀:
趙輝: 〈中國的史前基礎—再論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 《文物》,2006年第8期,頁50-54.
許宏: 〈西元前2000年:中原大變局的考古學觀察〉, 《東方考古(第9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頁168-204。
第三週為新年假期,停課一周
第四週 (2月1日)
夏與早商:最早的王朝與半個世紀的學術懸案
推薦閱讀:
劉緒: 〈夏商文化分界探討的思考〉, 《考古學研究(五)》,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 頁181-200, 北京: 科學出版社。
劉緒: 〈夏與夏文化探討〉, 《夏商周考古學》, 頁1-38.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許宏,劉莉: 〈關于二里頭遺址的省思〉, 《文物》,2008年第1期,頁43-52。
第五週 (2月8日)
早商的國家擴張和物質文化所見的早期官僚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3年,頁71-90。
付羅文: 〈贞人:关于早期中国施灼占卜起源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 荆志淳, 唐际根, 高嶋谦一編, 頁85-113. 北京: 科學出版社。
第六週 (2月15日)
商代“工業園”和物質文化所見的社會經濟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3年,頁143-163。
劉煜, 岳占伟: 〈複雜化生產: 晚商青銅器的陶范鑄造工藝流程〉, 《商周青銅器的陶范鑄造技術研究》,陳建立, 劉煜編, 頁81-94,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4年。
第七週 (2月22日)
商代的“四方”與物質文化所見古代中國在1600-1000 BC 間的區域互動
推薦閱讀:
黃銘崇: 〈晚商政體形態的研究—空間模型的考察〉, 《新史學》,2013年,22(3):161-207。
第八週 (3月1日)
鬱鬱乎文哉:周代的分封與物質文化所見的西周國家
推薦閱讀:
劉緒: 〈西周早期考古學文化與周初分封〉,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考古卷》,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 頁217-221.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緒: 〈西周疆域的考古學考察〉, 《夏商周考古學》, 頁112-137.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 219-251, 263-268。
第九週 (3月8日) reading week
第十週 (3月15日)
周人的統治新策略和“禮制的形成”
推薦閱讀:
曹瑋: 〈從青銅器的演化試論西周前後期之交的禮制變化〉, 《周秦文化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頁443-56.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傑西卡. 羅森(著), 黃愛梅(譯) : 〈西周青銅鑄造技術革命及其對各地鑄造業的影響〉, 《祖先與永恆: 傑西卡. 羅森中國考宮藝術文集》, 頁48-63. 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第十一週 (3月22日)
崩潰還是鼎峰: 物質文化所見的春秋爭霸與區域傳統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 304-319, 359-382。
羅泰(著), 吳長青、彭鵬、張莉譯:《宗子维城: 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7年, 頁319-352。
第十二週 (3月29日)
冶金技術的本土化與春秋時期鐵器革命
林永昌、陳建立: 〈東周时期鐵器技術與工業的地域性差異〉, 《南方文物》,2017年第3期,頁98-106。
趙化成: 〈論冶鐵術的發生及其鐵器的使用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問題〉,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 頁240-48.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Lam Wengcheong. 2023. Connectivity, Imperalism, and the Han Iron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Chapter 1.
第十三週
注意:4月5日為清明節 [該周三要提交期末論文提目]
第十四週 (4月12日)
理性化經濟的飛躍:物質文化所見戰國時期的市場與經濟
推薦閱讀:
許宏: 〈大都無城—論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形態〉, 《文物》,2013年第10期,頁61-71。
江村治树:<战国时代的城市和城市统治>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 上古秦汉卷>>,刘俊文編, Pp. 170-21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十五週 (4月19日)
物質文化所見秦國的一統與掃蕩中原
推薦閱讀:
梁云: 《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 文物出版社, 頁51-77,2008年。
趙化成: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独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 〉,《文物》 2006年第7期,頁41-48。
滕铭予: 〈從考古學看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轉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5期,頁81-85。
出勤 (包括課堂和導修) 10%
導修題目相關的小論文 (一篇) 25%
導修表現與口頭報告 (包括口頭報告 15%,其餘三次提問及討論參與10%) 25 %
論文題目及資料收集工作 5%
期末論文 35%
導修題目 (暫定)
以下論文僅為主要的參考內容,同學可就相關觀點,再延伸閱讀相關論文
第一次 (第七周)
姓商還是姓夏? 有關二里頭文化半個世紀的學術爭論
劉緒: 〈夏與夏文化探討〉, 《夏商周考古學》, 頁1-38.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許宏,劉莉: 〈關于二里頭遺址的省思〉, 《文物》,2008年第1期。
許宏: 〈關于二里頭為早商都邑的假說〉, 《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延伸閱讀
劉緒: 〈夏商文化分界與偃師西亳的若干問題〉, 《考古學研究(八)》,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 頁181-200, 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1年。
劉緒: 〈夏末商初都邑分析之一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遗存比较〉,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9期。
孫慶偉: 〈考古学的春天:1977 年“河南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的学术史解读〉, 《南方文物》,2014年第1期。
第二次 (第八周)
一塊奶酪引起的風波: 商代政體模式
黃銘崇: 〈晚商政體形態的研究—空間模型的考察〉, 《新史學》,2011年,22(3),頁161-207。
黃銘崇: 〈晚商王朝的政治地景象〉(由於該文過長,本科同學們可直接參看前言和結論部分,但歡迎有能力的同學流覽一遍),《中國史新論: 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台北: 聯經出版社,2016年,頁165-306。
王震中: 〈論商代複合制國家結構〉, 《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3期。
王震中: 〈中國王權的誕生-兼論王權與夏商西周複合制國家結構之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6期。
第三次 (第十一周)
不見於文獻的西周禮制改革?
曹瑋: 〈從青銅器的演化試論西周前後期之交的禮制變化〉, 《周秦文化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頁443-56.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傑西卡. 羅森(著), 黃愛梅(譯) : 〈西周青銅鑄造技術革命及其對各地鑄造業的影響〉, 《祖先與永恆: 傑西卡. 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 頁48-63. 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羅泰(著), 吳長青、彭鵬、張莉譯:《宗子維城: 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7年, 頁31-75。
延伸閱讀
韓巍: 〈由新出青銅器再論“恭王長年説”——兼論西周中期後段青銅器的變化〉,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第二輯)》,頁279-310。 (由於該論文較長,前面銘文分析部分也較為複雜,請集中閱讀頁295-311)
第四次 (第十二周)
族葬或里葬? 東周時期的埋葬制度與社會基層組織
林森:〈从张家坡墓地看西周社会基层地域组织〉,《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4年第7期。
趙化成: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独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文物》 2006年第7期。
滕铭予: 〈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以秦文化的研究為中心〉,《中國史新論: 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台北: 聯經出版社,2016年,頁429-490。
邢義田: 〈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新史學》, 1995年,6(2),頁1-42。
延伸閱讀
陈絜: 〈血族组织地缘化与地缘组织血族化——关于周代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的几点看法〉,《社会科学战线》, 2009年第1期。
導修書面報告要求:
主要參考書目
劉緒:《夏商周考古學》,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3年,頁71-90。
孫慶偉:《最雅的中國:春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峰(著),徐峰(譯)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新石器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夏商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秦漢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物質文化史近年重要書目 (在此我只列出較重要的著作,內面也基本包括了以往最重要的文獻)
綜論性題目:
李伯謙: 《文明探源與三代考古論集》.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林巳奈夫(著), 廣瀨熏雄, 近藤晴香 (譯): 《殷周青銅器綜覽》.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7.
劉緒:《夏商周考古探研》,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4年
劉緒:《夏商周考古》,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
李峰著,劉曉霞(譯): 《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20.
許宏: 《先秦城邑考古 (7000-221 BC)》. 北京: 西苑出版社, 2017.
許宏: 《大都無城: 中國古都的動態解讀》.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6.
羅泰: 《宗子維城: 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7.
新石器
陳勝前: 《史前的現代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韓建業: 《先秦考古研究: 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3.
韓建業: 《早期中國: 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5.
張弛:《社會權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
張弛, 陳星燦, 鄧振華編:《區域,社會與中國文明起源 : 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區域聚落與居民研究成果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
方向明:《土築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岡村秀典 (著),陳馨(譯)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劉斌:《法器與王權》.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戴向明:<中國史前社會的階段性變化及早期國家的形成>,《考古學報》, 2020年第3期: 309–36頁.
戴向明: <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14–21頁.
牛世山, 楊婧雅: <中國古代初期城市的營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爲例>, 《江漢考古》, 2019年第5期: 47–58頁.
何駑: <“堯都何在?——陶寺城址發現的考古指證>,《史志學刊》 2015年第2期: 1-6+126頁.
何駑: <陶寺遺址的水資源利用和水控制>, 《故宮博物院院刊》2019年11期: 85-98+111頁
邵晶: <石峁遺址與陶寺遺址的比較研究>, 《考古》2020年05期: 65-77頁
孫周勇, 邵晶, 邸楠: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中原文物》 2020年01期 第39-62頁
二里頭
孫慶偉: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頭 (1999-2006)》.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4.
趙海濤: <二里頭都邑聚落形態新識>,《考古》 2020年第8期: 109-120+2頁.
侯衛東: <論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變遷>,《中原文物》2020年第3期: 51–56頁.
早商
侯衛東: <鄭州商城的城市化進程>, 《中原文物》2018年第3期:36-45+62頁.
侯衛東: <鄭州商城肇始階段王畿區域聚落變遷與社會重組>,《江漢考古》2018年第3期: 57–67.
Kyle Steinke, Dora C.Y. Ching (edited). 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張昌平, 劉煜, 岳占偉, 何毓靈: <二里岡文化至殷墟文化時期青銅器範型技術的發展>, 《考古》 2010年08期: 第79-86頁
晚商
郜向平: 《商系墓葬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貝格利 (著). 王海城(譯): 《羅越與中國青銅器研究》,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 《安陽孝民屯4(殷商遺存·墓葬)》.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孫卓: 《南土經略的轉折: 商時期中原文化勢力從南方的消退》.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9.
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何毓靈: <殷墟近十年發掘的收穫與思考>,《中原文物》2018年第5期: 4–8頁.
何毓靈: <論殷墟手工業布局及其源流>,《考古》2019年第6期: 75-88+2頁
何毓靈: <殷墟時期巫卜器具初探>,《考古學報》2018年02期:165-182頁
劉一曼: <考古學與甲骨文的釋讀>,《殷都學刊》 2019年第1期: 7–16頁.
劉一曼: <試論殷墟商代貞人墓> ,《考古》2018年第3期: 78-85+2頁.
劉一曼: <殷墟商代族宗廟的發現與研究>,《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6期:66-70頁.
唐際根, 岳洪彬, 何毓靈, 牛世山, 岳占偉, 荊志淳: <洹北商城與殷墟的路網水網>,《考古學報》2016年第3期: 319-324+37+325-332+46+333-350頁.
孟憲武, 李貴昌, 李陽: <殷墟都城遺址中國家掌控下的手工業作坊> , 《殷都學刊》2014年04期: 13-20頁
張昌平, 孫卓: <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 《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 439–60頁.
豆海鋒: <從出土遺物看商時期南方與中原的文化互動>, 《考古》2017年第4期: 77-90+2頁.
兩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寶鶏市周原博物館編: 《周原遺址東部邊緣2012年度田野考古報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深圳博物館, 寶鶏青銅器博物院, 寶鶏市周原博物館編: 《周邦肇作:陝西寶鶏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
深圳博物館: 《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霸國文物珍品》.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博物院, 首都博物館編: 《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裏的霸國》.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付仲楊, 王迪, 徐良高 : <豐鎬遺址近年考古工作收穫與思考>, 《三代考古》2018年00期.
徐良高: <考古學文化、文獻文本與吳越早期歷史的構建> , 《考古》 2020年第9期: 81-92+2頁
常懷穎: <兩周都邑鑄造作坊的空間規劃> , 《三代考古》, 2017: 519–53頁.
付琳: 《吳越之迹.江南地區早期國家形態變遷》. 廈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2020.
唐錦瓊, 孫明利, 周官清, 趙東升, 徐良高, 張照根: <蘇州木瀆古城2011-2014年考古報告>,《考古學報》 2016年第2期: 263–302頁.
曹斌: <周文化統治的歷史格局在‘東土’的形成>, 《考古》2017年第6期: 93–101頁.
劉緒: 《晋文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劉緒: 《夏商周考古》.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1.
徐堅: 《時惟禮崇:東周之前青銅兵器的物質文化研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方勤:《曾國歷史與文化: 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梁雲: 《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闡釋》. 北京:三聯書店, 2020.
謝堯亭: 《晋國興衰六百年》. 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9.
張聞捷: 《東周青銅禮器制度研究: 以中原和楚地為中心》. 新北市: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7.
吉迪(著), 余靜(譯): 《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楊建華, 邵會秋, 潘玲: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Pines, Yuri, Gideon Shelach-Lavi,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and Robin D. S. Yates. Birth of an Empire: The State of Qin Revisited. Global, Area, and International Arch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