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HK$266,000
傑出青年學者計劃
(2017/2018)
祖先崇拜及相關禮儀在中國文化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考慮到祭祖禮儀在傳統政治中的重要性, 與及十一世紀北宋時期朝廷禮儀方面的深刻變革, 本研究計劃決定以這段時期的皇家祭祖禮儀作為切入點, 集中探討當時的禮儀政治問題。研究主要用意在於展現皇家禮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如何具體影響政治和政策, 包括皇權合法性問題、皇帝個人在禮儀政治中的作用和地位, 還有儀式變化與中央集權之間的關係。 深入而言, 本研究注重的是北宋當時士大夫針對祭祖禮儀規範化的相關思考。眾所週知, 十一世紀在中國歷史上是因改革變法而被銘記的時代。慶曆、熙寧-元豐兩次變法對傳統帝制中國影響深遠。晚期帝制中國政治、社會的各方面發展都和這段時期的變化息息相關。通過仔細考察北宋士大夫的相關文字, 尤其是他們講解禮經的各類註疏, 本研究試圖顯示不同政治立場的學者和官員們在討論諸種朝廷禮儀時是如何展現分歧和共識的。這些禮儀討論包含了一些具體禮儀細節, 比如新禮器的創作, 行禮空間的改變, 或者郊祀大禮中祖先位置的安排。透過分析這些細節, 我們不單想知道禮儀討論背後的知識理念–比如當時學者們怎麼理解作為論辯論據的禮經文字, 我們更想瞭解這些討論背後所蘊含的政治因素。換言之, 我們想知道當時士大夫怎麼理解禮儀的政治含義; 在政治立場與禮儀興趣之間, 又是否存在著某種張力或落差。傳統政治史論述中, 十一世紀北宋史是保守和革新兩大政治集團之間衝突的發展史。從禮儀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出發,我們或許會發現政見之別並不足以定義當時的士大夫乃至他們書寫的大歷史。更複雜的圖像蘊藏在具體細節之下。本研究集中研究皇家禮儀問題, 正是希望為反思北宋傳統政治史提供一些新視野, 發掘歷史大論述中個體思想的分與合。 最後, 本研究著重從北宋士大夫中提煉出「禮臣」這一專業團體。盡管北宋禮儀機構中的禮臣清晰認知到了他們自身的專業屬性, 由於北宋官制的特殊架構與及儒家傳統「君子不器」的說法, 時時予人一種錯覺北宋禮臣與其他士大夫官員無異, 只不過任職機構偶而不同而已。本研究從思想史角度重新審視北宋禮臣群體, 透過分析他們的奏疏和禮學撰著, 力求揭示帝制中國知識體系中新專業傳統的塑造是如何具體展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