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中大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邀請,獨立學者安妮卡·阿斯普博士於11月22日以「特拉比松:被遺忘的拜占庭」為題進行講座。講者首先闡述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徵背景下特拉比松地區的人口、宗教和文化多樣性。她採用回溯性方法,追溯了這個中世紀小國作為絲綢之路從大不里士至中亞的東黑海重要海口的崛起過程。具體而言,她認為海上運輸在中世紀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緣自其與君士坦丁堡和黑海的聯繫。為了進一步豐富她的講座內容,她將前人對特拉比松的研究進行了批判性回顧,繼而針對「拜占庭帝國」和「地區統治者之間的聯姻聯盟」的概念來研究這個地方。總之,她對特拉比松的研究視為安納托利亞和高加索地區中世紀晚期歷史的獨特案例研究,也揭示了特拉比松和君士坦丁堡之間微妙的政治關係。
孫達文教授於2023年11月24日主持了一場以「做有道德的公民,有研究操守的歷史研究者」為題的工作坊。孫達文教授以提問為何要舉辦研究操守工作坊來開展討論。通過分享他在芝加哥大學和加州伯克萊大學的學習經歷,傳達了自己對歷史學研究操守的信念是做一個好人、誠實的人,並多次強調誠信在學術研究的重要。
工作坊討論的話題圍繞歷史研究道德,孫達文教授的親身經歷分享形象生動,為研究生理解歷史研究倫理提供了新視角。
2023年11月29日,中大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邀請耶魯大學藝術史系的摩根·吳教授進行了題為「重啟文藝復興的視野」的講座。講座之初,講者強調透過視覺材料分析藝術史在解讀模式的重要。為加深對此的理解,他以東西方歷史人物肖像畫中使用不同陰影作為「時代之眼」的例證。繼而,他討論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的創意空間,探討了建築實踐如何反映「投射視覺」的原則。通過比較弗朗切斯科·迪·喬治奧和巴伊達薩雷·佩魯齊繪畫的宮殿平面圖,他將研究延伸到天花鑲嵌如何反映政治含義。值得注意的是,美第奇家族對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影響,尤其將科西莫·迪·麥地奇的墓地作為一種時尚宣言,超越了布倫内萊斯基風格所代表的早期極簡主義墓地風格。這一轉變標誌著藝術表現的重大改變,講者因此認為文藝復興建築體現了新奇和創新的建築宣言。
日期: | 2024年1月15日 (星期一) |
時間: | 下午4時30分至6時 |
地點: |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101室 |
講題: | Racial Segregation and Colonial Self-Government: South Africa and British India, 1900–’35 |
講者: | Aniket DE先生 哈佛大學歷史學系 |
語言: | 英語 |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查詢:3943 7448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 chanfiona@cuhk.edu.hk。截稿時間為每週一下午四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