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年度

專訪

《當歷史遇上棟篤笑》 —— 訪文學碩士校友吳婷婷

撰文:Ophelie C

「平時你哋讀歷史書會唔會悶呀?」
「好悶啊!」
「咁你宜家覺唔覺得悶呀?」
「唔悶啊!係呢,有黑布街,係咪即係會有白布街呀?」

一班小學生遊過旺角,在黑布街口聽過染布房街一帶的歷史故事後,嘻笑聲中傳來這一段對答。他們跑來跑去張望,剛才提問的學生突然指着前面的路牌尖叫,大聲跟同學們說:「嘩!原來真係有白布街呀!」

這樣跟他們笑談歷史,讓小學生都感受到歷史趣味的,是中文大學比較及公眾史學文學碩士、本身是棟篤笑表演者的吳婷婷。百年前的芒角村成為現今遊人熙來攘往的旺角,昔日染布工業成為歷史,煙廠不復存在,但她帶領學生沿煙廠街一帶細說100年前煙廠的興旺、瓊華中心前身瓊華酒樓的繁盛故事,成功引起同學們的好奇,難怪同學連大石鼓水月宮的古碑都看得入神。

能把史料說得這麼生動有趣,因為婷婷自己也被本土的地區史深深吸引。她常常會到歷史檔案館找史料了解,訪問期間她侃侃而談旺角嘉多利山背後嘉道理家族的故事,還笑說要是帶成年人棟篤笑,她還會大談現在看來平平無奇的藝興大廈,背後牽連一段周藝興家族兒子毆打父親姨太的富二代糗事,只是這些「兒童不宜」。

走在彌敦道上,有幢「彌敦道655號商業中心」。這現代化的名字冷然掩蓋了原址「胡社生行」的輝煌史和建築背後的孝心。商業中心由著名商人胡忠興建,並以其先父胡社生命名,上世紀六十年代這兒頂樓的「仙后旋轉餐廳」相信是區內最高建築,八十年代建成的灣仔合和中心旋轉餐廳,正正就是胡忠兒子胡應湘向父親和祖父致敬之作,婷婷說得雀躍:「我自己是覺得很驚喜的,因為旺角是我常常經過的地方,當發現原來這裏曾經有間旋轉餐廳,那建築還在,你仍然看到頂樓是圓型,只是現在變成辦公室,不再旋轉了。」

聽婷婷這麼一說,筆者看着那圓圓的頂層,想像六十年代食客在這座相信是旺角最高的旋轉餐廳裏,優雅地360度飽覽九龍景緻同時,一邊與親友大快朵頤,或是與意中人談情說愛。當年情活現眼前。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周圍的大廈越建越高,它即使仍然屹立在彌敦道黃金地段,卻早已隱沒在高樓之中,現在外牆已經發黃,不說也不知道它有這樣的一段顯赫往事。建築依舊,人、事、物卻不斷隨時間變遷,統統敵不過歷史的洪流,這大概就是讀史趣味盎然之處。

 

歷史不沉悶 「要識用有搞笑角度去睇」

「歷史教科書較為着重知識的傳授,學生為考試而需牢記不同的歷史資料,所以歷史經常給人沉悶的印象。事實上,歷史長河中滿載有趣的人和事,有待被發掘。」婷婷不斷說要為歷史科平反,讚揚網絡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給她很大的啟發:「它提倡歷史本身其實很有趣,只是很多人寫得太悶。因為歷史涉及很多資料蒐集、事實求證等然後才能出書,所以很多人可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累,然後就只有平舖直敘寫出來,並告訴別人裏面已經用了很多工夫。但其實這樣最後不會有人看的,你還要在這些東西之上再加一個好玩、有趣的角度,那歷史就會好有趣。」

婷婷說蒐集、研究史料時,自己本身也需要懂得用有趣的角度去看、去發掘,例如看古建築的碑文,她毫不吝嗇分享在碩士課程中學到的技巧:「看歷史是要看廟、看碑,中西都是。讀書時有很多田野考察,通常去圍村,入廟時同學就會圍着碑文看,但老實說不少碑文已開始殘缺。所以我覺得科大衛教授做了一件很偉大的事,就是在那些碑還未完全殘缺時把碑文全都抄錄下來,我覺得這是很有遠見的。碑文很重要,這也是我讀書後才發現……其實我最初的狀態跟那些小學生也差不多,看到一堆字會覺得看不明白。但剛才你也看見有些小朋友慢慢由數字進入,再聚焦部分字眼,例如『重建』、『馬路』等,那你會重組資料、看到有趣的故事。那就是從一個看來很沉悶的碑,看到很有趣的故事。」

「麥花臣本身叫伊利沙伯青年館,曾經有全港最大的兒童圖書館,然而旺角區地陷時亦不能獨善其身。專為兒童而設嘅青年中心居然係危樓,我哋真係當咗啲細路係棟樑!」這是婷婷在棟篤笑其中一句台詞,說罷成功贏得團友一陣笑聲。但笑聲背後,盡是婷婷的心血和努力,像是談笑風生的幾句,其實需要閱讀大量資料去尋找有趣角度,這樣顯然比單單做棟篤笑或歷史研究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剛才提到歷史要做到很有趣,就是要這樣的多重工夫。只舖陳史料的做法是簡單一點,但我想做到像《明朝那些事兒》般有趣的去講」。

 

以記者觸覺 發掘本地有趣史料

婷婷對感染力有要求,因為她本身是傳媒工作者,中大畢業後在電視新聞台工作。初入行夢想是拍攝紀錄片,渴望透過資訊傳播改變世界,她製作的專題報道更曾勇奪「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亞軍。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她在製作關於二戰時香港老兵的報道時發現兩者關係密不可分:「以前工作時發覺沒有歷史知識是不行的……做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很多資料我想去找,但當時不太知道如何去找」。於是離開傳媒行業後,她決定重回中大進修:「能夠入讀碩士課程進修我覺得是很好的,就是學到一些技巧,比較有系統和有目標地找資料」。

二戰老兵蔡彼得

訪問二戰老兵的報道,及時記下了漸漸被人遺忘的往事。例如據老兵憶述,二戰時他們曾與印度裔軍一起駐守,吃飯也一起吃印度咖喱。英軍投降後,華裔士兵可以換回平民服回家,其他人卻成戰俘囚禁在集中營。這些現在都成為了珍貴歷史資料,婷婷慨嘆:「其實那訪問已經做得很遲,當時他們已經八十多歲,現在過了十年,全部都已經不在了,但總算是在最後關頭做了一些事。」

歲月不饒人,讀書也是一樣。婷婷坦言本來讀碩士是退休後的打算,只是際遇讓她提前進修計劃。回想起來,那是最好的安排。她解釋:「提早去讀其實有好處的,因為讀書其實也很累的,還要看很多古代的東西,是很花精力的,所以最好趁年青的時候…起碼現在也不需要戴老花眼鏡。我想像如果我要戴老花眼鏡去看這麼多的歷史資料,有些很矇、字體很小,其實蠻辛苦的,所以回想起來那也是一個很好的時間去讀。」

 

讀書為興趣 堅持追夢創出獨特風格

當初為甚麼會想到做歷史棟篤笑呢?她笑說這本是個荒唐概念,最初也沒想過會成真:「開始做棟篤笑時,其實也差不多讀完碩士了。所以那時有朋友會跟我說,『Mary,我畀條橋你,你將歷史加入棟篤笑,那你就無敵了!』因為無人會做到這件事嘛!而且兩件事都比較冷門,但當時會覺得,『別傻了!怎麼可能?』」沒料後來疫情爆發,剛上軌道的棟篤笑表演因為限聚令幾近停頓:「那我就開始思考,有沒有可能真的做歷史棟篤笑呢?因為外國也有的」。

婷婷曾經應邀在外國表演,深明棟篤笑巿場潛力無限,「香港大家可能只知道有黃子華,但棟篤笑在外國屬於戲劇,即Comedy的巿場,這巿場是很大的,所以覺得可以試試看」。她旅行時不忘向各地的棟篤笑取經,例如在英國世界文化遺產城巿巴斯 (Bath) 參加了一趟介紹當地歷史的「流動棟篤笑」Walking Tour,就以此為藍本設計香港的社區流動棟篤笑行程,現今已設計了旺角、油麻地、尖沙咀、屯門等路線,輕鬆重溫九龍公園以前是軍營、屯門有工廈曾是越南難民營等往事,她笑言:「巴斯的表演者會『戴晒頭盔』,表明為加入搞笑元素不一定依據史實,我就希望可以根據多一些史實去做。」搞笑同時忠於史實殊不容易,但她就是不惜花更多心力向難度挑戰。

有這樣不懼艱難的堅毅決心,是因為婷婷一直忠於興趣,她深信堅持追尋夢想自會闖出一條自己真正喜歡的路:「很多人如果三十多歲讀碩士,可能是想發展另一個職業或者轉行,例如去教書、或者做博物館、做研究之類。我不是這樣的,我真的當成退休後的興趣,但我也相信這些學習用得返的,就像我之前做記者那麼多年經驗都用得返。要不是有這些訓練,我不認為我可以做到一個比別人更優勝的Walking Tour,還可以加入搞笑元素。」

婷婷認為人生的時間應該花在自己由衷相信的事上,而不是為達成目標勉強屈就,她說:「很多人很年輕已經沒有了熱情,那是很可惜的。這與我們的教育有關,教育小朋友時,不是問『你想做甚麼』,很多人小時候都被人打擊,『你想做這個?賺不到錢喎!』,小朋友又未必能反駁,但有沒有想過,『其實你搵唔到錢啫,可能我得呢!』」

但婷婷也感恩自己經濟壓力不算重,生活也儉樸,所以有能力追夢:「我從來不相信讀的東西必須要跟自己的職業有關。當然我都要生活,但我都相信我總會生活到。但的確是窮的,哈哈哈哈!所以你也要知道你的目標不會是很有錢。如果你想賺錢,不好玩的東西是比較容易賺錢的,好玩的東西你就要花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力,但你最後都可以賺到錢的。」

 

 


學術活動

2023年1月19日世界史研討會「從阿諾河到珠三角: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商人和全球貿易」片段重溫

應中大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邀請,雪城大學歷史系Brian BREGE教授於1月19日以「從阿諾河到珠三角: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商人和全球貿易」為題進行演講。講者首先介紹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斯的概況,說明其在歐洲歷史中的角色及核心作用。繼而,他研究了佛羅倫斯商業精英和美第奇君主制如何開拓全球旅行和貿易。具體而言,他以一組佛羅倫斯商人組織為案例進行了詳細的微觀歷史研究。從而得知這些商人與明代中國和統治佛羅倫斯的美第奇王朝的聯繫。最後,他指出佛羅倫斯人成功擴展環球貿易,為殖民帝國之外的家庭和商業城鎮如何參與全球經濟提供了一個模型。他的研究闡明了遙距地域在物品、信息、人員和金融方面的聯繫以及這些關聯如何塑造了佛羅倫斯的精英階層。

 


活動備忘

世界史研討會 (2022-23)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Learned Connections: Hellenistic Rhodes and Graeco-Roman Learning
日期: 2023年2月9日 (星期四)
時間: 下午5時至6時30分
地點: ZOOM會議平台 (會議 ID: 990 8868 4183)
講題: Learned Connections: Hellenistic Rhodes and Graeco-Roman Learning
講者: Thomas R. P. COWARD博士
Scuola Superiore Meridionale, Naples
語言: 英語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Roman Ethnogenesis in Late Antiquity
日期: 2023年2月16日 (星期四)
時間: 上午9時至10時30分
地點: ZOOM會議平台 (會議 ID: 990 8868 4183)
講題: Roman Ethnogenesis in Late Antiquity
講者: 安東尼‧卡爾德里斯教授
芝加哥大學古典學系
語言: 英語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查詢:3943 8541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chanfiona@cuhk.edu.hk。截稿時間為每週一下午四時正。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