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4141 秦漢圖像與出土文書

2023-2024年度 第二學期

時間星期一 16:30 - 18:15

地點李兆基樓210室(LSK 210)

語言廣東話

課程講師 黎明釗 (mclai@cuhk.edu.hk)

助教 何咏欣 (1155127313@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本科利用秦漢畫像磚、畫像石、壁畫等圖像與及新出土的簡帛文書探討秦漢時期的歷史。課程著重分析圖像的象徵意義和出土簡帛文書所反映的政治及社會現象。

課程大綱

教學大綱 (暫擬)

第一章          引論:圖像、出土文書                              

第二章          漢代壁畫:天、地、人                         

第三章          漢代的神獸                                            

第四章          漢代的神像                                            

第五章          佛道圖像

第六章          南陽漢代畫像石

第七章          居延漢簡                                                

第八章          里耶秦簡初探

第九章          額濟納漢簡                                            

第十章          張家山漢簡                                            

第十一章      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

第十二章      連雲港尹灣漢代簡牘

第十三章      結論: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 

閱讀週:2024年3月4日(一)至3月9日(六)      

課程評核及作業
  1. 研究報告(約為8000字)                  60%
  2. 導修                          40%
導修

注意事項

  • 本課程共四次導修每次均須出席。
  • 每位同學須選擇一個導修主題撰寫報告,並於導修課上作不多於15分鐘的口頭匯報;報告內容主要為個人對閱讀材料或導修主題的心得和思考,約2,000-2,500字(正文不包括註腳、參考書目及附錄)。
  • 每位同學須進行一次評論,同樣以書面及口頭形式進行,前者約1,500-2,000字,口頭報告5分鐘;實際負責的主題和對象將在同學選擇報告主題後由助教安排。
  • 除報告及評論外,同學亦須參與導修課堂上的討論,表現亦會計算於課程總分內,而不參與討論者,該節會以缺席論
  • 導修報告須在上課前3個工作天下午5時前以電郵方式交給助教,在呈交報告前同學必須將報告檔案上載至維誠(Veriguide)系統,並將所得已簽署的收據與報告一併遞交。另外,助教將於當日轉發報告予同組同學作課前準備及撰寫評論之用。
  • 導修評論於上課當日呈交。與報告同樣,同學須先將評論上載至維誠系統,在取得收據後與書面評論一同遞交。
  • 同學如不能出席原定的導修課節,須於上課前一星期以電郵通知助教作調動;生病則需有醫生紙作證明,否則該節的課業成績(報告、評論及討論)將不予評分。
  • 請同學嚴格遵守字數限制,以±250字為最後容許空間,字數過多或過少都會按量扣分

 

導修題目

一、漢代畫像的圖像志研究──從武梁祠看漢代思想和社會

《武梁祠 : 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一書梳理了過往的武梁祠研究並以圖像志(Iconography)為研究的基礎,運用藝術史的方法論探討了圖像中不同的意涵和功能。請試就此書的〈下編 武梁祠:宇宙之圖像〉,撰寫書評一篇。

閱讀材料:

  1. 巫鴻,〈下編 武梁祠:宇宙之圖像〉,《武梁祠 : 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91-250。

延伸資料:

  1. 巫鴻,〈上編 千年學術研究〉,《武梁祠 : 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1-90。

 

二、漢畫的解讀方法──以泗水撈鼎圖為例

《史記・秦始皇本紀》刻畫了秦始皇從泗水撈鼎失敗的故事:「始皇還,過彭城,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沒水求之,弗得。」當「撈鼎」的故事成為漢代畫像的主題,應如何理解圖像的意涵。思考問題:一、不同學者的解讀方法是否有所不同?二、如學者有不同方向的解讀,有哪些觀點的異同?三、任何同學個人思考所得。

閱讀材料:

  1. Martin J. Powers. 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99-205.
  2. 楊孝軍、郝利榮,〈漢畫中「撈鼎」的社會意義及其生死象徵〉,《東南文化》,2011:02,頁70-74。
  3. 巫鴻,《武梁祠 : 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頁109-112。
  4. 邢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398-439。
  5. 黃瓊儀,《漢畫中的秦始皇形象》(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2006),頁59-108。

延伸資料:

  1.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三、漢代行政文書的傳送與收發──以居延漢簡為例

王充《論衡.別通篇》言:「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透過文書行政,中央政府的命令得以落實到基層未端,同時基層報告也能呈報上級,可謂漢帝國貫徹其統治的關鍵。西北出土的居延漢簡包含不少有文書收發的簡牘,能具體反映漢代官文書制度運作的實際情況。思考問題:一、居延漢簡中的漢代公文書是如何被傳送、收發與處理?二、漢帝國落實的文書行政如何實現其對基層組織的統治?三、任何同學思考之所得。

閱讀材料:

  1. 汪桂海,〈漢代文書的收發與啟封〉,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研究(第三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頁320-327。
  2. 【日】冨穀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頁100-113。
  3. 【日】藤田勝久,〈漢代簡牘的文書處理與「發」〉,黎明釗主編,《漢帝國的制度與社會秩序》(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頁207-246。
  4. 邢義田,〈漢代簡贖公文書的正本、副本、草稿和簽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二本第四分,頁601-678。

延伸資料:

  1.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的相關文章。

 

四、從東漢長沙五一廣場簡看漢代人口流動及占籍問題

東漢長沙五一廣場簡的出土為學者研究人口流動和占籍問題甚有助益。思考問題:一、簡牘材料如何反映東漢長沙的人口流動?二、有學者對占籍案例的文書有不同的釋讀,試分析研究的異同之處。三、任何同學思考之所得。另外,如同學對文字功夫甚有信心,應嘗試看《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至肆冊。

閱讀材料:

  1.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122-240。
  2. 蔣丹丹,〈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所見流民及客——兼論東漢時期長沙地區流動人口管理〉,《簡帛研究》,2017:02,頁229-238。
  3. 汪蓉蓉,〈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所見流民占籍問題及其文書行政〉,《簡帛研究》,2020:01,頁270-283。
  4. 張榮強、張俊毅,〈五一廣場東漢簡「連道奇鄉占南鄉民逢定本事」文書復原與研究〉,《簡帛研究》,2022:02,頁305-315。
  5. 黎明釗,〈漢代長沙人口遷徒與丘、鄉、亭的行政關係──以長沙五一廣場出土東漢簡牘為中心〉,載黎明釗、劉天朗編,《臨湘社會的管治磐基: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22),頁57-88。

延伸資料:

  1.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
  2. 簡帛網http://www.bsm.org.cn/的相關文章。

 

 

參考書目

壹、簡牘

 

(一)主要簡牘資料:

 

睡虎地秦墓竹簡

  •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壹.睡虎地秦墓竹簡》(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放馬灘秦簡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9)。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肆.放馬灘秦墓簡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里耶秦簡: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發掘報告》(長沙:嶽麓書社,2007)。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里耶秦簡(壹—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017)。
  • 陳偉主編:《里耶秦簡牘校釋(一、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2018)。

嶽麓書院藏秦簡:

  • 朱漢民、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壹—柒)》(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2021)。
  • 陳松長主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壹—叁.釋文修訂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 陳松長、李洪財、劉欣欣等編:《嶽麓書院藏秦簡(壹—叁): 文字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
  • 陳松長、謝偉斌、周俊卿等編:《嶽麓書院藏秦簡(肆—柒):文字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

張家山漢墓竹簡

  •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 彭浩、陳偉、工藤元男主編:《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 Anthony J. Barbieri-Low & Robin D.S. Yates (eds.), Law, State, and Socie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A Study with Critical Ed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Legal Texts from Zhangjiashan Tomb no. 247 (Leiden: Brill, 2015).
  • 荊州博物館編 ; 彭浩主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三三六號墓)》(北京 : 文物出版社,2022)。

居延漢簡:

  • 張德芳主編:《居延新簡集釋(一至七)》(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 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壹—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2017)。
  •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地灣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7)。

額濟納漢簡:

  • 魏堅主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整理:《額濟納漢簡》(桂林:廣西師資大學出版社,2005)。
  • 孫家洲主編:《額濟納漢簡釋文校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肩水金關漢簡:

  • 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水金關漢簡(壹—伍)》(上海:中西書局,2011-2016)。

敦煌、懸泉漢簡:

  •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漢簡》(北京:中華書局,1991)。
  • 吳礽驤、李永良、馬建華釋校:《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
  • 張德芳主編;張德芳:《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 白軍鵬:《敦煌漢簡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 張德芳、石明秀主編:《玉門關漢簡》(上海:中西書局,2019)。
  • 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中國文物研究所等編:《敦煌懸泉月令詔條》(北京:中華書局,2001)。
  • 甘肅簡牘博物館等編:《懸泉漢簡(壹—貳)》(上海:中西書局,2020)。

武威漢簡:

  • 甘肅省博物館:《武威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
  • 張德芳主編;田河著:《武威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20)。

尹灣漢墓簡牘:

  •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

長沙簡牘群: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選釋》(上海:中西書局,2015)。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壹—陸)》(上海:中西書局,2018-2020)。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尚德街東漢簡牘》(長沙:嶽麓書社,2016)。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壹—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2018)。
  • 陳松長、李鄂權主編:《長沙走馬樓西漢簡牘選粹》(長沙:嶽麓書社,2023年)。

 

北大漢簡

  •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15)。

其他: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貳.龍崗秦墓簡牘、郝家坪秦墓木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等編;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叁.周家臺秦墓簡牘、嶽山秦墓木牘》(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沅陵虎溪山一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 荊州博物館等編著:《荊州胡家草場西漢簡牘選粹》(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貳)》(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 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
  • 湖北省荊州市周梁玉橋遺址博物館編:《關沮秦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01)。
  • 李均明、何雙全編:《散見簡牘合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 鄭曙斌等編:《湖南出土簡牘選編》(長沙 : 嶽麓書社,2013)。
  • 郴州市博物館編:《郴州西晋簡牘選粹》(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

 

(二)簡牘研究

 

主要期刊:

  • 《簡帛》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
  • 《簡帛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等編
  • 《簡牘學研究》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編
  • 《出土文獻》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
  • 《出土文獻研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
  • 《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王沛主編

專著、論文集:

  1. 通論:
  •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 汪桂海:《秦漢簡牘探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 李均明:《初學錄》(臺北:蘭臺出版社,1999)。
  • 李均明:《秦漢簡牘文書分類輯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 李均明:《簡牘法制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
  • 李均明、劉軍:《簡牘文書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 李均明、劉國忠、劉光勝、鄔文玲:《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1949-200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 胡平生:《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2012)。
  • 李零:《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 大庭脩著;徐世虹譯:《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 大庭脩著;徐世虹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7)。
  • 富谷至著;劉恆武譯:《木簡竹簡述說的古代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富谷至著;劉恆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 富谷至著;張西艷譯:《漢簡語彙考證》(上海:中西書局,2018)。
  • 楊振紅:《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 楊振紅:《出土簡牘與秦漢社會(續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 伊藤敏雄、窪添慶文、關尾史郎編《湖南出土簡牘とその社会》(東京:汲古書院,2015)。
  • 廣瀨薰雄:《簡帛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 邢義田:《地不愛寶:漢代的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1)。
  •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
  •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 邢義田:《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上海:中西書局,2019;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
  • 游逸飛:《製造「地方政府」——戰國至漢初郡制新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
  • 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西觀漢記:西方漢學出土文獻研究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 孫聞博:《初並天下——秦君主集權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
  • 朱騰:《六合为家 : 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3)。
  1. 秦簡
  •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 工藤元男著;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 陶安:《嶽麓秦簡復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 陳偉等著:《秦簡牘整理與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7)。
  • 陳偉:《秦簡牘校讀及所見制度考察》(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 徐世虹等著:《秦律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 孫占宇、魯家亮:《放馬灘秦簡及嶽麓秦簡夢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編:《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研究:中國里耶古城.秦簡與秦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 張忠煒主編:《里耶秦簡研究論文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21)。
  • 陳松長主編:《嶽麓秦簡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3)。
  • 張玉金,李明茹:《嶽麓書院藏秦簡(貳)匯釋今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2)。
  • 吳辛丑、張晨:《龍崗秦簡匯釋今譯》(廣州 : 暨南大學出版社,2022)。

 

  1. 漢簡:
  • 陳直:《居延漢簡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
  • 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 魯惟一(Michael Loewe);于振波、車今花譯:《漢代行政記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 永田英正著;張學鋒譯:《居延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 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匯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 郭偉濤:《肩水金關漢簡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 蔡萬進:《張家山漢簡《奏讞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 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7)。
  •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簡簡牘綜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 楊小亮:《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冊書復原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2)。
  • 黎明釗、馬增榮、唐俊峰編:《東漢的法律、行政與社會: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19)。
  • 黎明釗、劉天朗編:《臨湘社會的管治磐基:長沙五一廣場東漢簡牘探索》(香港:三聯書店,2022)。
  • 楊小亮:《五一廣場東漢簡牘册書復原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2)。
  1. 吳簡:
  • 于振波:《走馬樓吳簡初探》(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
  • 高敏:《長沙走馬樓簡牘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 凌文超:《走馬樓吳簡採集簿書整理與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 凌文超:《吳簡與吳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 徐暢:《長沙走馬樓三國孫吳簡牘官文書整理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貳、圖像

 

(一)主要圖像資料:

 

  •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畫像石全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宿白主編:《中國美術全集:墓室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 中央研究院文物圖象研究室漢代拓本整理小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精選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 高文主編:《中國畫像石棺全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 陜西省考古硏究所、西安交通大學編:《西安交通大學西漢壁畫墓》(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1)。
  • 曾昭燏、蔣寶庚、黎忠義合著;南京博物院、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合編編:《沂南古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北京: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
  • 王建中、閃修山編;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編:《南陽兩漢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 中國農業博物館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 李林、康蘭英、趙力光編著:《陝北漢代畫像石》(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5)。
  • 周到、呂品、湯文興編:《河南漢代畫像磚》(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 南陽文物研究所編:《南陽漢代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 南陽漢畫館編:《南陽漢代畫像石圖像資料集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 徐毅英主編:《徐州漢畫像石》
  •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江蘇徐州漢畫像石》
  • 朱滸編著:《石上風華──徐州新見漢代畫像石拓片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
  • 陝西省博物館、陝西省文館會編:《陝北東漢畫像石刻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 龔廷萬、龔玉、戴嘉陵編著:《巴蜀漢代畫像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 高文編著:《四川漢代石棺畫像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編:《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北古代墓葬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編:《望都二號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9)。
  • 北京歷史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望都漢墓壁畫》(北京: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6)。
  • 黃明蘭、郭引強編著:《洛陽漢墓壁畫》(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二)圖像研究:

  • 吳曾德:《漢代畫像石》(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 常任俠:《常任俠藝術考古論文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 王建中:《漢代畫像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 賀西林:《古墓丹青:漢代墓室壁畫的發現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 羅二虎:《漢代畫像石棺》(成都:巴蜀書社,2002)。
  • 李零:《入山與出塞》(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 朱存明:《漢畫像中的象徵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 朱存明:《圖像生存:漢畫像田野考察散記》(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
  • 朱存明:《醜與怪:從史前藝術到漢畫像中的怪異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 丁瑞茂:《樸古與精妙:漢代武氏祠畫象》(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7)。
  • 黃佩賢:《漢代墓室壁畫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林巳奈夫著;唐利國譯:《刻在石頭上的世界: 畫像石述說的古代中國的生活和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 朱滸:《漢畫像胡人圖像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
  •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巫鴻古代美術史文編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 巫鴻:《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圖像》(北京:中華書局,2011)。
  • 邢義田:《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4)。
  • 邢義田:《畫外之意:漢代孔子見老子畫像研究》(臺北:三民書局,2018)。
  • 邢義田:《今塵集:秦漢時代的簡牘、畫像與文化流播》(上海:中西書局,2019;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
  • 繆哲,《從靈光殿到武梁祠:兩漢之交帝國藝術的遺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
  • 汪小洋:《漢墓壁畫的宗教信仰與圖像表現》(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潘攀:《漢代神獸圖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