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5528A 公眾歷史特別專題 (東亞):近現代東亞國際關係史

2023-2024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二 18:30 - 21:15

地點康本國際學術園405室 (YIA 405)

語言普通話

課程講師 林泉忠

助教 陳夢佳 (1155165158@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感謝大家的支持,本課程80人上限已滿,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前來旁聽第一週的講座,之後補退選階段或有餘位可供選課。)

本課程以專題的形式,講述近現代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史以及兩岸三地關係史的變遷。課程著重其歷史脈絡,又涵蓋其現實狀況,冀望通過多元的視角,讓同學們對近現代東亞區域國際關係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比較清晰到位的理解,從而提高同學們對探索東亞區域歷史問題的興趣,並激發從事東亞史研究的熱情。

課程大綱

(2023年8月13日更新)

第一週 東亞區域史概論:「中華世界體系」的興衰

  1. John King 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中譯本:費正清著、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 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3. 浜下武志『朝貢システムと近代アジア』岩波書店,1997年。

【關鍵詞】(以維基百科為主。請務必課前先閲覽,亦需參考英文版本,以下各課皆准)

  1. 冊封體制
  2. 漢字文化圈
  3. 華夷秩序

第二週 近代中國外交史:從北洋外交到抗戰時期的對外關係  

  1. 唐啟華著,《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 左雙文著,《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外交決策研究》,北京:團結出版社。
  3. 林泉忠主編,《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第一章至二章、第九章至十二章)

【關鍵詞】

  1. 中華民國外交史
  2. 北洋政府
  3. 中國抗日戰爭

第三週 東亞冷戰史:戰後東亞冷戰地緣政治格局的形成

  1. Tan, Kenneth Paul ed., Asia in the Old and New Cold Wars: Ideologies, Narratives, and Lived Experiences,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23.
  2. 沈志華主編,《中蘇關係史綱 : 1917–1991年中蘇關係若干問題再探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2016年。(第二、三、四篇)
  3. 牛軍著,《冷戰時代的中國戰略決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9年。(第一章、第六章)
  4.  CHEN 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關鍵詞】  

  1. 冷戰
  2. 中蘇關係
  3. 美日安保條約

第四週 中日近現代關係史(一):新中國與日本關係正常化及變遷

  1. 高原明生、服部龍二編著『日中関係史 1972-2012  I政治』東京大学出版会、2012年。(中譯本:高原明生、服部龍二主編、步平、王新生審校、歐文東、張小苑等譯,《日中關係40年史(1972~2012)Ⅰ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2. Ezra F. Vogel,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中譯本:傅高義著,毛升譯《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3. 林泉忠主編,《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序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關鍵詞】

  1. 中日關係
  2. 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
  3. 日本對華政府開發援助

第五週 中日近現代關係史(二):日本與臺灣關係的歷史嬗變

  1. 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等著『日台関係史1945-2020』(増補版)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20年。(中譯本:川島真、清水麗、松田康博、楊永明等著,《日台関係史1945-2020》,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
  2. 王鍵,〈日台關係新變化軌跡研判》,《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3月號,總第243期。

【關鍵詞】

  1. 台灣與日本關係史
  2. 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
  3. 中日和約

第六週 戰後韓半島史:韓戰與中朝韓關係

  1. 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2. 朱建栄『毛沢東の朝鮮戦争: 中国が鴨緑江を渡るまで』岩波新書、2004年。
  3. CHEN 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4. Chang, David Cheng. The Hijacked War: The Story of Chinese POWs in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關鍵詞】

  1. 朝鮮戰爭
  2. 中朝關係
  3. 中韓關係

第七週 東海史(一):琉球地位與古今東亞國際關係

  1. 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関係史の研究』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年。(中譯本: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上下册),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
  2. 林泉忠主編,《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臺北: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2017年。(第一、八、九、十章)
  3. 朱德蘭、赤嶺守等著,《琉球沖繩的光和影:海域亞洲的視野》(2版),臺北:五南,2019年。
  4. 高良倉吉著『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東京:筑摩書房、2012年。(中譯本:高良倉吉著,《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臺北:聯經出版,2018年。)
  5. 林泉忠,2017年7月,〈開羅會議中的琉球問題 從「琉球條款」到「中美共管」之政策過程〉,《亞太研究論壇》,第6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57-92。
  6. 林泉忠,2016 年10 月,〈「另類唐人街」:「閩人三十六姓」與琉球久米村〉《海外華人研究》(Translocal Chinese_East Asian Perspectives),第10.2期,臺北: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頁316-339。

【關鍵詞】

  1. 琉球國外交
  2. 美國統治琉球時期
  3. 沖繩返還

第八週 東海史(二):近現代沖繩社會的發展與國族認同的流變

  1.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83.(中譯本: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
  2. 林泉忠,〈「祖國」的弔詭:現代衝擊下沖繩認同的「脫中入日」現象〉,《中國大陸研究》,2007年3月。
  3.  林泉忠,〈三起三落的民族主義:琉球獨立運動史之特徵〉,《台灣東北亞研究季刊》,2015秋季號。
  4. 林泉忠,〈變與不變——沖繩「復歸日本」50年〉,《明報月刊》,2022年5月號。

【關鍵詞】

  1. 國族認同
  2. 民族主義
  3. 琉球獨立運動

第九週 東海史(三):釣魚島爭端的歷史脈絡

  1.  劉江永著,《釣魚島列島歸屬考:事實與法理》,人民出版社,北京:2016年。
  2. 黎蝸藤著,《釣魚臺是誰的: 釣魚臺的歷史與法理》,臺北:五南圖書,2014年。
  3. 林泉忠,〈釣魚台列嶼爭議120年〉,《明報月刊》,2015 年 3 月號,頁30-34。
  4.  Robert D. Eldridge,The Origins of the Bilateral Okinawa Problem, Routledge,2001. (日譯本:ロバート・D・エルドリッヂ『沖縄問題の起源』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3年。)

【關鍵詞】

  1. 釣魚台列嶼
  2. 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
  3. 保釣運動

第十週 兩岸三地關係史(一):戰後臺灣的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

  1. 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中譯本:若林正丈著,《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2. 王英津,《分離與統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

【關鍵詞】

  1. 中華民國政治
  2. 台灣戰後時期
  3. 海峽兩岸關係

第十一週 兩岸三地關係史(二):近現代臺灣社會國家認同的蛻變歷程

  1. 蕭阿勤、 汪宏倫主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 ,2016年。
  2.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3.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臺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5年。
  4. 林泉忠,〈二十一世紀台灣國家認同啓示錄〉,《二十一世紀》,2020年二月號,頁18-29

【關鍵詞】

  1. 台灣人
  2. 台灣族群
  3. 台灣本土化運動

第十二週 兩岸三地關係史(三):「何謂香港」與港人追尋自我身份認同的歷史軌跡

  1. 王庚武,《香港史新編(增訂版)》,香港:香港三聯,2017年。
  2. 林泉忠著,余英時題字,《當「崛起中國」遇上「太陽傘」——透視廿一世紀兩岸三地新關係》,香港:明報出版社,2019年。
  3.  Michael Sheridan ,The Gate to China: A New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 Hong Kong,‎William Collins, 2021.

【關鍵詞】

  1. 香港歷史
  2. 香港人
  3. 一國兩制

第十三週 中美關係史:中美關係的演變——從「舊冷戰」到「新冷戰」

  1. Kevin G. Cai,China’s Foreign Policy since 1949: Continuity and Change,Routledge,2022.
  2. Robert G. Sutter,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PRC: The Legacies and Constraints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since 1949, Secon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8.
  3.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4. 林泉忠,〈台海危機與美國介入的歷史分析〉,《二十一世紀》,香港中文大學,總第198期,2023年8月號,頁1-11。

【關鍵詞】

  1. 中美關係
  2.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第二次冷戰

 

【書評指定書籍目錄】(任選一)

  1. John King Fairbank,The Chinese World Order: Traditional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中譯本:費正清著、杜繼東譯,《中國的世界秩序:傳統中國的對外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2. 林泉忠主編,《中日國力消長與東亞秩序重構》,臺北:五南圖書,2021年。
  3. Ezra F. Vogel, China and Japan: Facing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中譯本:傅高義著,毛升譯《中國和日本:1500 年的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編輯部譯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年。)
  4. 沈志華著,《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
  5. 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関係史の研究』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年。(中譯本: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关系史研究》(上下册),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10年。)
  6. 林泉忠主編,《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臺北:台灣海峽學術出版社,2017年。
  7.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f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1983.(中譯本: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
  8. 若林正丈『台湾の政治―中華民国台湾化の戦後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中譯本:若林正丈著,《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5年。)
  9. 林泉忠著,余英時題字,《當崛起中國遇上太陽傘」——透視廿一世紀兩岸三地新關係》,香港:明報出版社,2019年。
  10. Graham Allison, 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7.
課程評核及作業
  1. 出席率:20%
  2. 書評(1500字):20%
  3. 期末論文(5000字):60%

(備註:課堂積極參與者可獲適當+分)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