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星期二 早上8時30分 至 早上10時15分
地點伍何曼原樓 WMY 403
語言粵語
課程講師 卜永堅 (wkpuk@cuhk.edu.hk)
助教 趙曉曦 (1155087650@link.cuhk.edu.hk)
目標:
本課程從社會史角度,研究科舉制度的運作及變遷,探討科舉制度對於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本課程將以明清科舉史料作為課程重心,通過具體的解讀與寫作,提高同學的歷史研究的技藝。
學習成果:
本課程結束之際,同學們將能夠:
*加深對於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把握,認識到科舉與明清歷史的重要聯繫。
*感受歷史研究作為科學、藝術、技藝的奧妙,提高歷史研究的本領;
*加強對於不同歷史脈絡的「同情的理解」;
*改善學術論文寫作、閱讀和口頭表達的技能。
課程大綱(有可能隨時修改更新):
第一課(20210907):課程簡介、科舉制度之發源及其變遷通論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
第二課(20210914):薦舉升進﹕科舉以前的人才拔擢制度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
黃留珠,《秦漢仕進制度》(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5)。
潘建德,〈論「左雄改制」〉,載黎明釗、李廣健、范家偉編,《史學傳薪:社會·學術·文化的探索》(香港:中華書局,2005),頁87-130。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硏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第三課(20210921):入泮採芹﹕學校生涯
吳晗,〈明初的學校〉,《清華學報》第15卷1期(1948),載氏著,《讀史劄記》(北京:三聯書店,1956),頁317-341。
徐泓,〈傳統中國大學校園的空間規劃:明南京國子監〉,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頁263-290。
第四課(20210928):上京赴考﹕科舉地理學
周星譽,《鷗堂日記》,卷2,載《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第774-775號,頁53-72。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附:不著撰者,《寰宇通衢》、黃汴著,《一統路程圖記》、程春宇著,《士商類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黃汴著﹐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憺漪子輯著,《天下路程圖引》;李晉德著,《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詹元相,《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4-274。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1987)。
第五課(20211005):八股文與科舉的文化產業
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近藤一成,〈王安石的科舉改革〉(1987),載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本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136-166。
蔣栻之,〈狗吠〉,轉引自啟功,《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2),頁19-25。
Robert M. Hartwell, “Financial expertise, examination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economic policy in Northern Sung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30, No. 2. (Feb., 1971), pp. 281-314.
第六課(20211012):光宗耀祖﹕科舉.宗族.地方社會
吳晗,〈明代的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載氏著,《燈下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頁94-97。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社科學術文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詹元相,《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4-274。
顧鳴塘,《《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第七課(20211019):成功的階梯﹕進士的分佈與學額﹑學籍之爭
Ho Ping-ti(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Wiley, 1964.), pp. 107-125.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師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頁43-73。
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載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828冊。
陳永海,〈作為中國國族事業的客家言說—從香港看近代客家文化認同性質的變遷〉,載劉義章編著,《香港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19-37
第八課(2021026):科舉的終結與知識分子階層的變化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北京:三聯書店,2005)。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第九課(20211102):學期論文工作坊一
第十課(20211109):學期論文工作坊二
第十一課(2021116):學期論文工作坊三
第十二課(20211123):學期論文工作坊四
第十三課(20211130):論文工作坊五
*導修(出席率及口頭報告表現):10分
*學期論文:90分
題目:光緒乙未科會試劉嘉斌赴考記
解說:
(1) 同學宜利用各種史料,盡力重構劉嘉斌赴京考試的整個過程,雖然有些場面必然要動用想像和虛構,但本文並非歷史小說。
(2) 衣食住行這一部分,值得多花筆墨,本課程花不少時間介紹各種科舉旅程,是有「預謀」的。
(3) 劉嘉斌的生平和家族資料,是最容易處理的。除了《硃卷集成》內劉嘉斌硃卷的履歷之外,地方志也有記載。
(4) 劉嘉斌頭場三藝俱全,本文焉能放過。本課程導修分析了十多篇制藝,當然也是有「預謀」的。
(5) 建議參考《胡雪岩》,以獲取寫作靈感。
字數下限:一萬字,包括注釋,不包括參考書目。
遞交日期:2021年12月10日星期五23:59:59前。
注意事項:
(1) 上載Veriguide之學期論文必須是word檔格式,不要pdf或其他格式。
(2) 本文注釋,請遵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格式https://www2.ihp.sinica.edu.tw/file/4597ZrFvKHs.pdf (3) 請嚴守學術誠信原則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3 導修
*本課程設立導修組若干,每組25人左右。
*同學必須加入其中一組,出席六節導修,在其中一節作大概10-15分鐘之口頭報告。
*口頭報告內容,就是學期論文的關鍵史料。導修完畢,則該關鍵史料之研讀也完成,有利於學期論文之撰寫。
*開學後公佈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