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5571 香港的傳統中國節日:
歷史人類學的視野
[持續進修基金(CEF)認可課程]

2019-2020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五 6:30pm-8:15pm

地點康本國際學術園505室

語言粵語

課程講師 馬木池 ((852) 3943 1779 / mamukchi@cuhk.edu.hk)

課程簡介

本科嘗試從歷史和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在香港的市區和鄉村地方慶祝的傳統中國節日,從而理解在急劇都市化和近代化的過程中,作為非物資文化遺產的節日如何被保護、改變和重新詮釋。

  • 讓學生全面認識在香港不同社會因素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適應與轉變。
  • 透過參與觀察,收集與分析第一手資料,期望學生能掌握歷史人類學的方法與理論。訓練學生以歷史的視角獨立從事田野研究
  • 利用跨學科方法,培養學生欣賞自身的文化傳統,與及別人的生活方式的基本能力。
課程大綱

 

日期

課題內容

第一部份 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9月6日

1.       節日研究: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9月20日

2.       傳統與現代性:現代社會中的傳統中國節日

第二部份 鄉村節日的傳統:從家庭到社區

9月27日

3.       鄉村祭、葬儀式中的祖先

10月4日

4.      正統與異端: 醮的文化詮釋

10月7日
(星期一,重陽節)

考察一:傳統鄉村祭祀:廈村鄉鄧氏秋分祭祖

9:00am 於上水火車站大堂集合

9:00am-2:00pm

10月11日

5.      海外移民與原鄉節慶

10月18日

6.       外來移民與鄉村節日

10月25日

7.       從水上到陸上:漁民社區的節日

第三部份 城市節日的多元性

11月1日

8.      城市中的移民傳統_創新與調適

11月8日

9.      秘密會社與地方節慶

11月15日

10.  殖民管治:華人廟宇條例與地方節慶傳統的再造

11月22日

11.   節日的殖民性:香港的端午龍舟競渡

11月29日

12.  總結:承傳與規訓:作為文化遺產的節日

課程評核及作業

評核

佔百份比

說明

學期論文

60

選取任何一項「香港傳統中國節日」作為學期論文題目,結合田野研究與文獻資料,撰寫約5,000字的學期論文。

田野報告

10

學生必須出席田野考察;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田野考察報告。

導修課

20

四次導修課,報告及討論。請參看導修安排。

課堂表現

10

上課、提問及參與討論

 

100%

 

導修

閱讀資料:
導修一:儀式與社會變遷 2019年9月27日

1. Lata Mani, “Contentious Traditions: The Debate on Sati in Colonial Indai,” in Cultural Critique, No. 7,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 II (Autunm, 1987), pp.119-156.
(中譯見:拉塔、曼尼,〈富爭議的傳統:關於殖民地時期印度殉夫自焚的爭論〉,利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頁274-320.

2.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Ch.6 Ritual and Social Change: A Javanese Example, pp.142-169.
(中譯見:克利福德、格尔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6:儀式與社會變遷:一個爪哇的例子〉,頁165195。)

 

導修二:國家與神靈崇拜 2019年10月11日

1. Watson, James L.,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ng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292-324.
(中譯見:華琛,〈統一諸神:在華南沿岸推動天后信仰 (960-1960)〉,華琛、華若璧著,張婉麗、盛思維譯,《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貢230-256。)

2. Duara Prasenjit, “Superscribing Symbols: The Myth of Guandi, Chinese God of War,”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7 No.4 (Nov. 1988), pp.778-795.
(中譯見:杜贊奇,〈刻劃標志:中國戰神的神話〉,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93-114。)

 

導修三: 傳統節慶與地方社區的整合 2019年10月25日

1. James L. Watson, 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Ch. 7 Emigrant Ties to the Home Community, and Ch. 10 Conclusions: Emigr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 pp.132-154, 199-218.

2. C. Fred Blake, 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1, Ch. 5 Ethnic Group Culture, pp.91-117.

 

導修四:地域、族群與地方節慶 2019年11月8日

1. 蔡志祥著,《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2019。

 

作業要求:
每位參加導修的同學必須在四次導修中選取其中一次,在導修課上作口頭報告;再在其餘三次中,選取一次,作書面報告,報告必須於該次導修課前呈交,字數以1000字為限。(閱讀指定資料的心得)

導修日期:

1. 9月27日
2. 10月11日
3. 10月25日
4. 11月8日

時間與地點:導修分兩組進行,

1. A組為16:00-17:30;(地點待定)
2. B組為20:00-21:30;(地點待定)

導修分組將在9月20日上課時進行,各組名額先到先得,請準時參加。

參考書目

蔡志祥,《打醮: 香港的節日與地方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0。

蔡志祥,《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2019。

Law, Joan and Barbara Ward, Chinese Festival, SCMP, 1985 (or the 2006 edition)

Faure, Davi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Wolf, Arthur, “God, Ghost and Ancestor” in Arthu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131-182.

 

第一講: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 張小軍,〈歷史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的歷史化:兼論被史學「搶註」的歷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一期,2003年4月,頁1-28;
  • 科大衛,〈告別華南研究〉,收在華南研究會編,《學步與超越》,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4,頁9-30。
  • 蕭鳳霞,〈反思歷史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七卷第二期,2009.10,頁105-137。
  • 蕭鳳霞,〈廿載華南研究之旅〉,收在華南研究會編,《學步與超越》,香港:文化創造出版社,2004,頁31-40。

 

第二講:傳統與現代性

  • Burke, Peter, Popular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ldershot, Hants: Soclar Press, 1994).
  • Burke, Peter,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 Polity, 1997), ch.10, pp.148-161.
  • Connerton, Paul.  How Societies Rememb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ch. 2.
  • Weber, Max;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 London : Unwin Hyman, 1989 printing, c1930)中譯本,馬克斯、韋伯著,李修建、張云江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第三講:鄉村祭葬儀式中的祖先

  • Watson, Rubie S. 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中譯:時麗娜譯,《兄弟并不平等:華南的階級和親族關係》,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 華若璧(Rubie S. Watson), 〈紀念先人:中國東南部的墳墓與政治〉,華琛、華若璧著,張婉麗、盛思維譯,《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頁269-292。
  • Yang, C.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Ch. 2.(中譯: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二章。)
  • 科大衛,〈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一卷第二期,2003年10月,頁1-20。

 

第四講:正統與異端:醮的文化詮釋

  • 蔡志祥,〈儀式與身份轉換:香港新界北約地區的醮〉,譚偉倫主編,《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11,頁325-348。
  • 黎志添,〈香港新界建醮儀式傳統:道壇、道士與科儀本〉,黎志添著,《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頁183-208。
  • 蔡志祥,〈模作他者:以香港新界東北吉澳島的節日、儀式和族群為中心〉,《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九卷第二期,2011年10月,頁65-88。
  • 譚偉倫,〈中國東南部醮儀的四種形態〉, 《歷史人類學學刊》,第三卷第二期,2005年10月,頁131-156。
  • 科大衛、劉志偉,〈「標準化」還是「正統化」? ──從民間信仰與禮儀看中國文化的大一統〉,《歷史人類學學刊》,第六卷第一、二期合刊(2008.10),頁1-22。

第五講:海外移民與原鄉節慶

  • Watson,  James L., 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 Potter, Jack M. Capitalism and the Chinese peasant;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a Hong Kong vill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Ch. 3, pp.57-94.
  • 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

 

第六講:外來移民在鄉村節慶的角色

  • Blake,  C. Fred, Leaders, Factions and Ethnicity in Sai Kung, in Göran Aijmer ed., Leadership on the China Coast, London: Curzon Press Ltd, 1984, pp.53-89.
  • Blake, C. Fred, 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Honolulu :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1.
  • 劉義章,〈香港客家村落的歷史與文化考察:崇正新村的個案研究〉,徐正光編,《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所,2000,頁99-113。
  • 鄭萃群,〈元朗新墟的創立及發展〉,《華南研究》,第一期,1994年7月,頁124-142。)

 

第七講:從水上到陸上:漁民社區的節日

  • 蕭鳳霞、劉志偉,〈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後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
  • Kani, Hiroaki. The Boat People in Shatin, N.T., Hong Kong: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in 1967 &1968, in The Chung Chi Journal, Vol.11 no. 2 (Oct. 1972), pp. 57-65.
  • Ward, Barbara E. Varieties of the Conscious Model: The Fishermen of South China, in Through Other Eyes: An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5, pp.41-60.
  • Ward, Barbara E. Sociological Self-awareness: Some Uses of the Conscious Models, in Through Other Eyes: An Anthropologist’s View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85, pp.61-78.(上述兩文可參看中譯,馮承聰等編譯,《從人類學看香港社會:華德英教授論文集》,香港:大學出版印務公司,1985。)
  • 馬木池,〈十九世紀香港東部沿海經濟發展與地域社會的變遷〉,朱德蘭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八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年,頁73-103。

 

第八講:移民城市中的傳統節日

  • Yang, C.K.,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A Study of Contemporary Social Functions of Religion and Some of Their Historical Factor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1, Ch. 12.(中譯: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12章。)
  • Wolf, Arthur P.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Studies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pp.131-182.
  • Myers, John T. “A Chinese Spirit-Medium Temple in Kwun Tong: A preliminary Report”, Occasional Paper, Social Research Centre,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August 1974.
  •  Myers, John T.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us Practices in an Urban-Industrial Setting: The Example of Kwun Tong,” in Ambrose Y.C. King and Rance P. L. lee, eds., Social Life and Development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355-77.
  • 李亦園,〈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發展文化因素論的回應〉,《李亦園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頁197-214。

 

 

第九講:秘密會社與地方節慶

  • 麥留芳著,張清江譯,《星馬華人私會黨的研究》,臺北:正中書局, 1985
  • Morgan, W.P. “A Hundred Years of Triad Societies in Hong Kong,” in Triad Societie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ess, 1960, ch.4, pp.59-92.
  • Choi Chi-cheung. “Reinforcing Ethnicity: the Jiao Festival in Cheung Chau,”in David Faure and Helen Siu eds. Down to Earth: 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104-22.
  • 田仲一成 (Tanaka Issei), 〈南頭黃氏和長洲墟建醮祭祀〉,《中國祭祀演劇硏究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1, 頁70-101.
  • Hayes, James. “The community of Cheung Chau” in The Hong Kong region, 1850-1911 : institutions and leadership in town and countryside, Hamden, Conn. : Archon Books, 1977, pp.56-84.

 

第十講:殖民管治:華人廟宇條例與地方節慶傳統的再造

  • Hayes, James. “Old British Kowloo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6(1966), pp.120-137.
  • Smith, Carl T. and Hayes, James. “Nineteenth Century Yaumati,” in P.H, Hase ed. In the Heart of the Metropolis: Yaumatei and Its People, Hong Kong: Joint Publishing (H.K.) Company Limited, 1999, pp.101-110.
  • Smith, Carl T. “Hung Hom: An Early Industrial Village in Old British Kowloon,” in A Sense of History: Studies in the Social and Urban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Hong K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 Co., 1995, pp.203-210.
  • 高添強,〈廟宇建立與發展〉,冼玉儀、劉潤和編,《益善行道:東華三院135周年紀念專題文集》,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pp.264-299.
  • 丁新豹,《善與人同:與香港同步成長的東華三院(1870-1997)》,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0,第三章第五節,頁161-187。

 

第十一講:節日的殖民性:香港的端午龍舟競渡

  • 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與華南的龍舟賽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1年3月,卷11,頁51-124;
  • 李亦圓,〈端什與屈原〉,《李亦圓自選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2,頁311-328;
  • Aijmer, Göra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Hupeh-Hunan plain, Central China: a study in the ceremonialism of the transplantation of rice, Stockholm: Ethnographical Museum, 1964.
  • 廖迪生,張兆和著,《大澳》,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

 

第十二講:總結:承傳與規訓:作為文化遺產的節日

  • 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Alan Sherida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7. Part 3. (中譯:米歇尔.福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第三部份,頁153-256。
  • Krauss, Rosalind. “The cultural logic of the late capitalist museum,” Donald Preziosi and Claire Farago eds., Grasping the World: the Idea of the Museum. Aldershot: Ashgate Pub., 2004, pp.600-613.
  • 廖迪生,〈「傳統」與「遺產」──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的創造〉,廖迪生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2011,頁259-275。
  • 鄒興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經驗〉,廖迪生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東亞地方社會》,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2011,頁111-119。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