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嘗試從歷史和人類學的角度,考察在香港的市區和鄉村地方慶祝的傳統中國節日,從而理解在急劇都市化和近代化的過程中,作為非物資文化遺產的節日如何被保護、改變和重新詮釋。
日期 |
課題內容 |
第一部份 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
|
9月6日 |
1. 節日研究: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
9月20日 |
2. 傳統與現代性:現代社會中的傳統中國節日 |
第二部份 鄉村節日的傳統:從家庭到社區 |
|
9月27日 |
3. 鄉村祭、葬儀式中的祖先 |
10月4日 |
4. 正統與異端: 醮的文化詮釋 |
10月7日 |
考察一:傳統鄉村祭祀:廈村鄉鄧氏秋分祭祖 9:00am 於上水火車站大堂集合 9:00am-2:00pm |
10月11日 |
5. 海外移民與原鄉節慶 |
10月18日 |
6. 外來移民與鄉村節日 |
10月25日 |
7. 從水上到陸上:漁民社區的節日 |
第三部份 城市節日的多元性 |
|
11月1日 |
8. 城市中的移民傳統_創新與調適 |
11月8日 |
9. 秘密會社與地方節慶 |
11月15日 |
10. 殖民管治:華人廟宇條例與地方節慶傳統的再造 |
11月22日 |
11. 節日的殖民性:香港的端午龍舟競渡 |
11月29日 |
12. 總結:承傳與規訓:作為文化遺產的節日 |
評核 |
佔百份比 |
說明 |
學期論文 |
60 |
選取任何一項「香港傳統中國節日」作為學期論文題目,結合田野研究與文獻資料,撰寫約5,000字的學期論文。 |
田野報告 |
10 |
學生必須出席田野考察;撰寫不少於1000字的田野考察報告。 |
導修課 |
20 |
四次導修課,報告及討論。請參看導修安排。 |
課堂表現 |
10 |
上課、提問及參與討論 |
|
100% |
|
閱讀資料:
導修一:儀式與社會變遷 2019年9月27日
1. Lata Mani, “Contentious Traditions: The Debate on Sati in Colonial Indai,” in Cultural Critique, No. 7, The Nature and Context of Minority Discourse II (Autunm, 1987), pp.119-156.
(中譯見:拉塔、曼尼,〈富爭議的傳統:關於殖民地時期印度殉夫自焚的爭論〉,利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頁274-320.
2.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3, Ch.6 Ritual and Social Change: A Javanese Example, pp.142-169.
(中譯見:克利福德、格尔茲著,納日碧力戈等譯,《文化的解釋》,上海:人民出版社,〈6:儀式與社會變遷:一個爪哇的例子〉,頁165195。)
導修二:國家與神靈崇拜 2019年10月11日
1. Watson, James L., “Standardizing the Gods: The Promoting of T’ien Hou (Empress of Heaven)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ast, 960-1960,” in David Johnson, Andrew J. Nathan, Evelyn S. Rawski eds.,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p.292-324.
(中譯見:華琛,〈統一諸神:在華南沿岸推動天后信仰 (960-1960)〉,華琛、華若璧著,張婉麗、盛思維譯,《鄉土香港:新界的政治、性別及禮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1,貢230-256。)
2. Duara Prasenjit, “Superscribing Symbols: The Myth of Guandi, Chinese God of War,”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7 No.4 (Nov. 1988), pp.778-795.
(中譯見:杜贊奇,〈刻劃標志:中國戰神的神話〉,韋思諦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頁93-114。)
導修三: 傳統節慶與地方社區的整合 2019年10月25日
1. James L. Watson, Emigration and the Chinese Lineage: the Mans in Hong Kong and Lond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5, Ch. 7 Emigrant Ties to the Home Community, and Ch. 10 Conclusions: Emigr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 pp.132-154, 199-218.
2. C. Fred Blake, Ethnic Groups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81, Ch. 5 Ethnic Group Culture, pp.91-117.
導修四:地域、族群與地方節慶 2019年11月8日
1. 蔡志祥著,《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2019。
作業要求:
每位參加導修的同學必須在四次導修中選取其中一次,在導修課上作口頭報告;再在其餘三次中,選取一次,作書面報告,報告必須於該次導修課前呈交,字數以1000字為限。(閱讀指定資料的心得)
導修日期:
1. 9月27日
2. 10月11日
3. 10月25日
4. 11月8日
時間與地點:導修分兩組進行,
1. A組為16:00-17:30;(地點待定)
2. B組為20:00-21:30;(地點待定)
導修分組將在9月20日上課時進行,各組名額先到先得,請準時參加。
蔡志祥,《打醮: 香港的節日與地方社會》,香港:三聯書店,2000。
蔡志祥,《酬神與超幽:香港傳統中國節日的歷史人類學視野》,香港:中華書局,2019。
Law, Joan and Barbara Ward, Chinese Festival, SCMP, 1985 (or the 2006 edition)
Faure, Davi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Lineage and Village in the Eastern New Territories, Hong Kong,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Wolf, Arthur, “God, Ghost and Ancestor” in Arthur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131-182.
第一講:歷史人類學的視角
第二講:傳統與現代性
第三講:鄉村祭葬儀式中的祖先
第四講:正統與異端:醮的文化詮釋
第五講:海外移民與原鄉節慶
第六講:外來移民在鄉村節慶的角色
第七講:從水上到陸上:漁民社區的節日
第八講:移民城市中的傳統節日
第九講:秘密會社與地方節慶
第十講:殖民管治:華人廟宇條例與地方節慶傳統的再造
第十一講:節日的殖民性:香港的端午龍舟競渡
第十二講:總結:承傳與規訓:作為文化遺產的節日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