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本課程旨在討論清末至民國時期中國城市空間的轉變和再造。在晚清至民國大變革的進程中,由於連接中國的交通改變,城市對外網路發生變化,同時新的城市規劃出現,城市內在構造亦逐漸改變。在這一過程中,城市中的管理者也紛紛效仿西方模式的市政建設,重新規劃城市空間。由於城市管理和空間的轉變,生活在其中的民眾生活也出現變化,城市的機能和內涵被重新塑造。本課程將梳理這一歷史時期城市空間的發展脈絡,以理解城市重新定位和塑造的過程。
課程目標
1、理解近代城市的發展脈絡
2、探討近代城市空間的內涵
3、比較明清和近代城市空間的不同以探討城市現代性問題
課程形式
1、演講授課
2、田野考察
3、導修報告
第一講 導論:近代中國城市研究綜述
第二講 城牆內外:明清中國傳統城市空間
第三講 城市印象:明清城市空間佈局和生活
第四講 城市網路:從運河到海運、從水路到鐵路
第五講 租界模式:土地、馬路與專業管理者
第六講 地方自治:城市精英和商人的探索
第七講 市政萌芽:1900-1928年的城市空間改造
第八講 現代城市夢:民國政府時期的城市規劃
第九講 公共空間:城市景觀的重塑
第十講 公共衛生:食水供應、排汙和細菌
第十一講 都市生活:城市空間裡的居民
第十二講 總結:何為現代中國城市?
課堂出席及討論 10%
導修報告及討論 30%
期末報告 60%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