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4100WT 中國古代生活史
(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六世紀)

2019-2020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二 2:30pm-4:15pm

地點李兆基樓306室

語言粵語

課程講師 謝偉傑 (wickytse@cuhk.edu.hk)

助教 田芳 (ftianhis@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談到中國古代生活,一般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古時中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本課程避免只縷述歷史上不同時段人們的衣、食、住、行種種,而是以動態的方式,透過不同的主題,集中介紹與探討在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六世紀的中國(即秦漢與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的日常生活、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等,藉以呈現古代中國的不同面相。透過本課程,學員可以認識到中國史上人們的生活,以及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的互動關係,並可培養歷史的眼光和思維,以更寬廣的視野與同情的理解看待事物。

課程大綱

第一講 導論:甚麼是日常生活史?

第二講 古代中國的時間、空間與人

第三講 身體與禁忌之種種

第四講 生死觀

第五講 個人與家族的關係

第六講 個人與社區的互動

第七講 城鄉生活的變貌

第八講 國家權力對個人控制的變化

第九講 訴訟與刑罰

第十講 社會流動的途徑與限制

第十一講 時代思潮

第十二講 戰爭與軍旅生活

第十三講 華夏邊緣的生活

課程評核及作業

(一)學期論文 60%(每名學員必須完成一篇約6000字的論文。論文題目由學員自訂,但必須在撰寫之前得到任教老師許可。)

(二)導修小組報告、評論及討論表現 40%(每名學員均需準時出席導修,進行一次專責報告及一次專責評論,其餘堂次則應該在旁聽的同時參與有關內容的討論。導修評核分數安排:小組口頭報告佔6%,並繳交一份1500-2000字的書面報告20%;專責小組評論 10%;參與討論4%)

導修

待定

參考書目

9/3    第一講 導論:甚麼是日常生活史?

本週閱讀:

— Brad S. Gregory, “Is Small Beautiful? Micro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Everyday Life,” History and Theory 38.1 (February 1999): 100–110.

–蒲慕洲,〈西方近年來的生活史研究〉,《新史學》3.4 (1992): 139-153.

–連玲玲,〈典範抑或危機?「日常生活」在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應用及其問題〉,《新史學》17.4 (2006): 255-281.

 

9/10   第二講 古代中國的時間、空間與人

本週閱讀:

–葛兆光,《歷史中國的內與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頁1-26。

–李零,〈中國古代地理的大視野〉,載氏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頁194-205。

 

9/17 第三講 身體與禁忌之種種

本週閱讀:

–林富士,《小歷史──歷史的邊陲》(臺北:三民書局,2005),頁149-179。

–Paul R. Goldin, The Culture of Sex in Ancient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2), pp. 75-109.

 

9/24 第四講 生死觀

本週閱讀: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載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1995),頁123-144。

–Guolong Lai, Excavating the Afterlife: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Chinese Relig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pp. 137-159.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頁66-86。

10/8 第五講 個人與家族的關係

本週閱讀:

–杜正勝,〈五服制的族群結構與倫理〉,載氏著,《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頁855-876。

–邢義田,〈從戰國至西漢的族居、族葬、世業論中國古代宗族社會的延續〉,載氏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396-435。

–K. E. Brashier, Public Memory in Early China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 pp. 209-262.

 

10/15 第六講 個人與社區的互動

本週閱讀:

–侯旭東,〈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邨」「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載黃寬重 主編,《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臺北:聯經,2009),頁127-182。

–籾山明,〈漢代結僤習俗考〉,載邢義田、劉增貴 主編,《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149-170。

–邢義田,〈從出土資料看秦漢聚落形態和鄉里行政〉,載氏著,《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249-355。

 

10/22 第七講 國家權力對個人控制的變化

本週閱讀: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1990),頁1-48。

–黎明釗, 《輻湊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頁237-278。

–侯旭東,《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頁297-325。

 

10/29 第八講 訴訟與刑罰

本週閱讀:

–李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1)

–Paul R. Goldin, “Han Law and the Regula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Confucianization of the Law’ Revisited.” Asia Major XXV. Part I (2012): 1-32.

 

11/5 第九講 社會流動的途徑與限制

本週閱讀: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頁412-463。

–川勝義雄著,徐谷芃、李濟滄譯,《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頁1-17、290-310。

 

11/12 第十講 時代思潮

本週閱讀: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頁313-506 (第三編全部及第四編第一、二、三節)。

–余英時,〈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載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頁205-329。

 

11/19 第十一講 戰爭與軍旅生活

本週閱讀: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1990),頁373-413。

–趙寵亮,《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頁79-115。

–唐長孺,〈《晉書》〈趙至傳〉中所見的曹魏士家制度〉,載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頁30-36。

 

11/26 第十二講 華夏邊緣的生活

本週閱讀: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1997),頁289-319。

–Nicola Di Cosmo,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255-293.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