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星期二 4:30pm - 6:15pm
地點潤昌堂G04室
語言粵語
課程講師 張曉宇 ((852) 3943 5489 / hycheung@cuhk.edu.hk)
助教 譚曉君 (gracexjt97@gmail.com)
中國傳統文獻七錄四部之中包含了許多思想史的材料。通過主要選讀乙部一些重要文獻,本課程希望引導同學打破古今文字之隔膜,瞭解思想史基本材料的源流及派洐,進而對思想史研究產生興趣。此外,本課程也會討論近代中國學術史的一些名著,希望讓同學們更全面地審視中國思想與學術的書寫流變。
課程目標:
(一) 瞭解中國傳統思想史名著
(二) 培養細緻文獻閱讀能力
(三) 把握傳統思想史的書寫體例
(四) 理解近代中國學術史的建立與代表作
課程大綱 (暫定)
第一講: 引言—中國思想史的文獻材料
第二講:先秦學術與《莊子.天下篇》:向心力與離心力
第三講:劉氏父子與《漢書.藝文志》:校勘學與學術分類
第四講:三史《儒林傳》:思想的系統化與歷史意義
第五講:《世說新語》、《高僧傳》與《真誥》:魏、晉、隋、唐的異類思想史
第六講:《通典》與《通志》:思想書寫的承傳與創新
第七講: 馬氏父子與《文獻通考》:思想的動態考察
第八講:《直齋書錄解題》與《郡齋讀書志》:客觀方法中的主觀意識
第九講:朱熹與《伊洛淵源錄》:思想的排他性
第十講:明清學術傳記體裁(一):全祖望與〈宋元儒學案序錄〉
第十一講:明清學術傳記體裁(二):《國朝漢學師承記》與《國朝宋學師承記》
第十二講:思想的「總體史」:《經籍考》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第十三講: 中國近代學術史書寫中的傳統延續: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錢穆
課程評核及導修要求 (暫定):
1. 平時課堂表現及討論 10%
2. 思想史文獻校讀釋義 60%
3. 導修 (文獻校讀) 30%
導修分數分佈:
口頭報告:10%
書面報告:10%
課堂出席及參與討論:10%
導修報告和學期文獻研究報告均需如期繳交。遲交者一天扣分3%;學期論文遲交者一天扣分10%。
報告要求:
校讀──瞭解文意,知曉典故,注釋文獻關鍵辭句,兼及分析文獻背景。能討論文獻版本、刊刻歷史者尤佳。
釋義──分析文獻及撰、作者背景,文獻的目的及受眾,文獻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