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志鴻
HK$468,311
優配研究金
(2024/2025)
過去有關英殖時代香港海盜的研究,多從自上而下的角度出發,視海盜為貿易和陸上政權的威脅。與之相反,本研究探討海上劫掠與英屬香港及其鄰近廣東地區社會密不可分的關係。是次計劃結合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與區域視野,考察1861至1898年香港作為海盜攻擊、劫持船隻及其相關活動的樞紐角色。透過英國殖民記錄、報章資料、清朝檔案與其他文件,本研究着重探討海盜襲擊的模式以及其在香港與鄰近海岸、島嶼和航道上的分佈。十九世紀香港周邊海盜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受英國殖民和海軍力量、清朝國力、地區衝突以及海上運輸等因素所影響。作為南中國海盜的樞紐,十九世紀末香港為海盜首領、大眾海盜及其船隻提供了避風港、情報和「黑市」。血緣、地緣、職業、族群和結拜關係聯繫了眾多海盜,他們又同時與走私者、接贓者以至珠江三角洲地區其他華人與非華人群體建立了多重關係。簡而言之,十九世紀香港是近現代華南海盜的一個核心紐帶,促進了該地區海洋、沿岸地區和陸地的社會整合。
從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十九世紀末香港周邊的海上劫掠不但是明清與近現代中國海盜歷史的延續,同時亦是其分水嶺。英人的到來從根本上改變了清朝軍事力量、洋人和地方武裝集團(包括海盜)之間的勢力均衡。與此同時,那些從事海盜活動的人群,與其明清時期的「祖先」非常類似。他們的流動性在於不但常常轉換合法和非法職業,而且能輕鬆跨越行政與政治邊界。從跨地域的歷史角度出發,香港及其周邊地區海盜活動的一些主要特徵(如與走私和秘密社會的密切關係),與十九世紀東南亞和其他南中國海地區的海盜個案相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