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年度

專訪

超越性史學:性別,生死和時空的探究之旅》— 訪葉漢明教授

撰文:Ophelie C

葉漢明,這名字本身足以掀起性別議論。她早在小學時已常被同學、甚至老師嘲笑其男性化名字,但她卻不以為然。巾幗不讓鬚眉的她,從小已特立獨行,愛獨自流連古老墳場,細看一座座墓碑,思考人生局限,為的是要清楚理解活着的意義。在研究方面,她也喜歡挑戰傳統,不但要跨越性別藩籬,甚至還要打破死亡課題的忌諱,深入探究一般人不願觸碰的華僑歸葬史料,踏遍一座座墓園,尋覓亡者留世痕跡。她的經歷以至言談間處處流露「女漢子」的膽識和對性別公義的執著。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性別與歷史」課由她開講,也隨她退休而暫停。

她形容中大歷史系是她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和文化史的家。1970至1974年她在母校主修歷史系本科課程,副修社會學。當時歷史學已深受社會科學的影響,她也逐漸對社會經濟史產生濃厚興趣。本科畢業後,她留校擔任全職助教兩年,獲資助到美國加州大學 (洛杉磯區) (UCLA) 深造,在該校取得碩士學位後繼續修讀博士課程,主修為近現代中國史,副修為近世中國史、亞美研究和美國史。當時洛杉磯加大的黃宗智教授正在專研華北小農經濟,在業師指導下,她進行了華北社會經濟相關研究,聚焦1900-1937年山東濰縣 (即今天濰坊) 個案,考察中國本土經濟如何受外國資本主義影響。有關博士論文題目為 “Merchant Capital, the Small Peasant Economy, and Foreign Capitalism: The Case of Weixian, 1900s-1937”。該論文的部份章節其後已陸續發表。其他幾個副修範圍的課業其後亦陸續出版。

1986年葉教授應聘回中大任職,承接剛退休的許冠三教授所教的「中國現代史」和「史學方法」兩門學年課程。大學改三年制後,「中國現代史」變成「二十世紀中國之革命與現代化」和「今日中國」兩門課程;而「史學方法」則改為「歷史與歷史學者」。教研相長,中國社會革命亦成為其研究範圍之一,其中中國革命與香港的項目獲中大直接資助計劃 (Direct Grant) 資助,出版了有關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國内各種政治力量在港角力等課題的學術論文。此外,她也發表了數篇有關史學方法論的論文。九十年代葉教授又加開「性別與歷史」一科,這是她認為在大學應該特別發展的科目。她也一直投身參與性別研究中心和性別研究課程的發展工作。婦女史與性別史並舉之說當時已受本地學界注意,她認為自己的教研工作應有所回應,在方法學上跨越性別藩籬,並深探兩性關係的複雜性。

 

跨越性別藩籬
「女人要打過去警醒他們」

「跨越性別藩籬,就是說我不只是重視女人的歷史。我要研究性別史,因為兩性關係很複雜,你不可以只是一味寫女人,你不理會男人豈不便宜他們?所以你要了解,也要批判他們。」葉教授說起話來柔聲細語,但詞鋒的氣概和力量絕對讓男兒也比下去。九十年代她破天荒地在歷史系加開的「性別與歷史」一科,為何不叫婦女史?她語氣堅定地說:「女人不可以自成一國,要去警醒人們,讓兩性都覺悟。否則一幫女人只在搞婦女史,男人很開心,繼續『自把自為』,不必反省。」

葉教授的男性化名字常帶來性別敏感。何以有此名字?皆因當年葉教授的父母共諧連理,按當地祠堂習俗先寫下未來小孩的名字。她說:「我爸媽就傻乎乎寫了三個名字,他們當時以為三個都是兒子 (也可能是主觀願望),誰知道我哥哥和弟弟之間就有我這個女孩。父母也沒給我改個女性化名字,而只有一個女兒的他們並無重男輕女陋習。不過,從小學開始我就被人取笑。有個很壞的體育男老師一上堂就故意說:『葉漢明,你站男生那邊,做他們的練習。』,總之很不方便」。

「但現在我很喜歡自己的名字,要我改也不肯了。突出一點又如何?」葉教授認為女性不妨突出一點,尤其要爭取發聲,以在社會確立女性的性別價值。她的著作《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就強調女性的主體性。她說性別史史家Joan Scott那句「史學對女性主義政治中本質先於存在的傾向,提供了重要的頭腦清醒劑」尤其觸動她,她不時與學生分享這深刻透徹的感動:「你是女人就是女人,但我作為一個人,我要存在於這一刻,就不只是本質那麼簡單。你作為一個女性,在成長的過程裏你會遇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你就會知道,你是不能放棄政治的。你不能就這樣存在就作罷了,你要有自我反省能力和超越性。在政治方面我們要參與,也要不斷地自我警醒。不要說『我是女人,所以就要接受現狀』。你的頭腦要清晰,女性之間要溝通、團結,因為我們需要建立自己的立場。」

葉教授的婦女史研究内容多涉及早年經驗。她說:「我是順德人,所以自小知道自梳女的故事,小時候覺得不用結婚多好,這班人真厲害。後來在中大工作就覺得要申請有關項目研究經費。」「那你豈不研究了大半生?是甚麼觸動你花這麼多時間在這課題上?」筆者好奇一問,沒料葉教授立即坐直身子,雙眼像透出光芒,回答時聲調提升,雀躍地細說她對那個父權社會中這些獨立女性的讚嘆:「自梳女是一群很驕傲的女性,我從來未見過有人這樣驕傲的!她們覺得自己很棒、不用孝敬男人。她們不會結婚,不碰男人。其中一個首領很兇,曾上電視。她最有名的一句是:『要是男人碰了我身體的一個部分,我就斬掉它。例如碰到我手,我就斬了這隻手。』我很想知道,究竟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女性。她們的傳統如何傳承?她們的生存方法又如何?肯定有一種文化令到她們非常驕傲,很兇又很強、很自大又很團結。不過,這種女性現在已不多了,這些末代的自梳女已幾乎絕無僅有。」

葉教授與自梳女合影

 

歲月無情,自梳女們都已年近古稀,葉教授近年與盧家詠博士整理目前成為中大圖書館學科館藏的口述歷史檔案「香港最後一代廣東“媽姐”:口述歷史資料庫」,就是為這批末代的媽姐/自梳女留下歷史紀錄。

 

「破禁」研究死亡史
揭示華僑「淘金者」生前死後的辛酸

葉教授曾獲多項研究基金,其中一個優配研究金項目題為「慈善網絡:東華義莊與粵、港、北美間的聯繫」。此課題關乎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特別強調的是香港的角色。這個項目使她早年建立的美國華僑史研究基礎大派用場。而先前為香港東華三院編集文獻資料時的心得,也令她更肯定香港在海外華僑與故鄉連繫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這是個華僑史、中國史和香港史的課題,也是個全球華人網絡和世界史的課題。作為個案研究,此計劃聚焦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在北美(特別是廣東人視為「金山」的美國和加拿大)與中國僑鄉(主要在廣東)間的「原籍歸葬」慈善網絡上起的基要中介作用。這其實也是個移民、航運交通、貿易往來、文化和信息交流網絡。香港一向是全球華人社會樞紐。葉教授期望這個以慈善為主題的原創性研究,可為全球華僑、華人世界網絡的宏觀研究開創先河。為了追尋先僑足跡,她多次走訪早年華僑在美、加的僑居地,以及三邑、四邑等地華南僑鄉。此外,為了找出十九世紀中葉淘金故事最後一塊拼圖,她的下一個田野考察地是早年被稱作「新金山」的澳洲。然後這已超出原項目的範圍,陸續產出的研究成果也將超越結項期限。葉教授在退休後,仍繼續有關課題的編著工作。

「研究原籍歸葬的資料主要要看東華三院的記錄,那是很大量的原始材料。按記載,華僑在那邊死了之後,安葬的墓地大概三年就要有人把骨挖出來,通常都會送回家鄉。香港是個中轉站,角色很重要。資料就在香港東華三院,很齊全。你會從中看到很多故事,看到生死、看到人們流離浪蕩、華僑在那裏受歧視。那邊早期沒有長期安葬他們的墓地;而且,這些人生前都想回家,或經香港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也很希望原籍歸葬,因為華僑在那裡過的很慘,真的是二等、三等公民。所以他們希望死後能回家,葬在鄉下的墓地,人人都有這樣的希望。」葉教授說時語氣也充滿感慨。

葉教授在美國華僑墓園考察

 

退休後她仍專注研究粵、港、北美間的慈善網絡等華僑史,主編多冊「海外華人新史叢書」。訪問當天,她仍希望要找出十九世紀中葉淘金故事的最後一塊拼圖,冀疫情後親赴俗稱「新金山」的澳洲考察。葉教授已踏尋北美舊墳場做田野考察,記下先僑身後屍骨處理的悲涼。例如在加拿大維多利亞,華僑墳墓曾被洪水沖至棺木凌亂四散,而在加州美利允 (Marysville) 一個自詡為「通往金礦的大門」的小鎮,華僑墳墓僅處公墓邊緣。她也曾到國內走訪先僑骨殖的僑鄉,考察華僑義塚和淘金者墓穴。葉教授著有《東華義莊與寰球慈善網路:檔案文獻資料的印證與啟示》等相關書、文。她說家中老人聽見義莊、歸葬等都感到不吉利,連大學裏的前輩師傅們都被嚇怕。媽媽更是很迷信的老一輩,偶有不滿,就問她怎麼老是寫歸葬、寫棺材。

筆者自問不算迷信,但當想像她晝夜在大量義莊、墓園、墓碑、亡者遺照、生平、棺木、骸骨運輸等種種死亡史料中埋頭苦幹的畫面,雖不致害怕但也不自在。長年累月研究亡者身後的資料真的從不害怕嗎?沒想到葉教授小學時已愛流連墳場,她說:「我自小喜歡墳場,尤其是在澳門住的時候,澳門有很多漂亮的墳場,新舊西洋墳場我都去過。沒有人陪我去的,也沒有志同道合的人,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有種吸引力,又不害怕。」顯然,墳場對葉教授來說不是陰森的地方。她細說:「不是故意去找鬼,而是想思考一下人生。她自小已開始提問:一個人為甚麼會死?我不久就知道,人生是有局限的。又問:我要做甚麼樣的人?人究竟應該做些甚麼?人如何能對得住自己?諸如此類。可能你要開始想一想。」

 

學術路上堅持公平正義
認可後輩研究人員的辛勤付出

葉教授說她會問「人如何能對得住自己?」,也問「人如何能對得住他人?」與她合作媽姐口述壓史檔案的盧博士是筆者多年好友,訪問前曾向她打聽葉教授是何許人,她說最感動的是她還是博士生研究員時,葉教授主動要求在《性別覺醒:兩岸三地社會性別研究》一書加入其名字以肯定她的貢獻。筆者在蒐集資料時讀到葉教授退休自述的以下一段文字,彷彿看到一種高貴學術人格的傳承:

在亞美研究方面,我的老師是成露茜教授,她研究婦女及性別課題。成老師當時是加州大學亞美研究中心主任。我長期在該中心兼職,中心同仁及研究氛圍啟發了我對亞裔美國人和美國華人的研究,對我影響深遠。我在中心當研究員期間,曾協助成老師和 Prof. Charlotte Furth編輯Women in China: Bibliography of Available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一書。該書1984出版,成老師將我列為編者之一。她不僅引領我進入婦女史和美國華人史的領域,其學術人格、公共關懷,尤足師法。

盧博士的故事足證葉教授的確以師為法。她說成老師給她一個很好的榜樣,她形容對方身上有一份正義感,除了關注婦女權益、少數民族,也非常關懷學生發展。「那時我還沒讀完博士,她已經列我為書的編者之一。」所以後來葉教授身居要職時,也自覺有責任認可後輩研究員的付出。「為什麼不願意認可後輩的貢獻呢?有些人以為付了錢給你就可以了,如果在序言多謝一下就已經很好了,自以為理所當然。我就要求自己不要做這種人。當你有權力時,一定要有所警惕,這是一種要不得的歪風。」

葉教授兩度被委以重任出任中大歷史系系主任,她退休那年還是系主任,但她顯然真的對權力地位毫無感覺,訪問時避談甚麽豐功偉績,她說:「這不是自己説的,要歷史見證。」她反而大談她對當初邀請她出任系主任的高錕校長抱有歉疚之情。她很遺憾未能趕及在他發病前完成訪問及資料搜集,編寫他的母校上海世界學校之歷史。她說在中大最敬重的兩個人就是高錕校長和沈宣仁教授。沈教授去世時,她寫了一篇長文〈靈魂之師〉悼念他。她說:「他們都毫無架子,非常重視學生。他倆的公認習慣是:在路上碰到你,就會和你談半天。」她尤其强調:「老師應重視學生對這個時代的困惑感,多聆聽他們的聲音。無論後輩或學生,都要關懷。這是前輩恩師的教誨。典型在夙昔,要效法前賢。」

 

人云亦云局限思想
冀學生認真研史尋求時空真相

葉教授說:「恩師中有留學時的前輩,他們給我這個平時很木訥的人不少啓示,包括如何幫助學生進行理性討論。」政治力量的角力是一門很複雜的學問,她說:當代史不容易教。有一次在「今日中國」班上,中港學生掀起罵戰,令她形象深刻。她憶述說:「我發問的時候,大家互罵起來。香港學生有他們的立場,大陸學生就覺得,『你們香港學生知道甚麼?我們才知道那些內地的情況。』那課程叫『今日中國』,要說今日中國,他們覺得他們自己才最清楚。『你們這些人怎麼能理解?』他們說。」葉教授形容自己也被當時的狀況嚇倒,但她竟然用幾句話就化解了雙方的怒氣。

「其實是下課鐘救了我」,她調皮的說:「我說:『好,下一堂再繼續辯論。不過大家回去想一想,你自己這些想法是從哪裏來的?無論你說,哪裏好,哪裏不好,這些想法是從哪裏來的?是從書本、父母、老師,或者政府的立場,還是什麼?總有個來源的,下次來說說吧。』到了第二堂,他們有人就說,是父母說的、老師說的,甚至是“黨書記告訴我的”。也有香港人說,他的爸爸討厭黨,所以他就這樣說。然後,不用多説,他們已知道,真相不是那麼容易弄清楚,他們的印象大都是聽來的。」

同樣的思辯能力訓練,不只可應用在今日中國,也可應用在現在的香港。葉教授希望歷史系學生明白探求事實的重要性,認真讀史,反覆研究史料,重視時間推移的影響。畢竟真相不容易確定,要發揮歷史科的重要性。「研究歷史要讀很多很多資料,要訪查很多人和事,不同的説法中間有很多矛盾,不是那麼容易釐清。這個問題其實是要我們認識自己局限,要問我們的想法是從哪裏來的?我們一定有自己的局限,無可厚非。如何打破局限?首要是不要做一個頭腦簡單的人,要盡量搜集資料,仔細考證和沉澱。歷史其實很複雜,切忌人云亦云。寫歷史要慎重嚴謹,因為有永遠看不完的資料,互相矛盾的説法得小心考證,不是那麼簡單。」

葉教授是「二十世紀中國之革命與現代化」、「今日中國」、「歷史與歷史學者」和「性別與歷史」等科的老師。然而,她説自己也只是個學生,每年備課都要從頭開始。學生的問題也常令她驚醒,「教學相長」,此之謂也。她說:「如果問我,我對教學和行政有何貢獻,不若問我有何得著。我會說:獲益良多,終身受用!」

 

學研無止境
退休後的研究、著述和出版

2016年退休後,葉教授得以放下過去教學和行政的繁重工作,騰出時間專注研究和著述。首先完成出版的是一項有關粵、港、北美間慈善網絡的研究成果:“Institutionalizing Charity: Hong Kong and the Homebound Burial of Chinese Americans, 1900-1949”。 發表於Chinese Americ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Th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Issue: This Land Is Our Land: Chinese Pluralities Through the Americas) (Edited by Jonathan H.X. Lee) (S.F., Calif.: Chinese Histor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8)。

兩年後,葉教授所參與的一項有關華僑慈善的專著Chinese Diaspora Charity and the Cantonese Pacific,1850-1949在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是書由John Fitzgerald教授和葉教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多位專家學者撰寫有關1850-1949年太平洋區的廣東華僑慈善事業。葉教授也是書中論文“Huiguan (會館) as an Overseas Charitable Institution: Homebound Burials and the Global Chinese Diaspora,1850-1949”的作者及是書導言的合作者。

目前葉教授已簽約出版的著作包括《華人跨國移民史的性別維度》。是書關乎中國末代自梳女的區域傳統及其性別意涵與跨國視野的再探,有關研究經年累月。此項目也曾獲優配研究金資助。另一項經年累月的資料整理工作是《點石齋畫報》文本。早年葉教授和合作者為畫報建立了一個强大的檢索系統,出版了《點石齋畫報通檢》一書。此項目也曾獲優配研究金資助。其後出版的《點石齋畫報全文校點》則為畫報全文作校讀、標點工作。有關《點石齋畫報》的電子版的計劃亦早在疫情前提出,有待完成。此外,葉教授退休前夕開始參與出版《海外華人新史叢書》,至今和另外兩位編者合作出版了三本有關美洲華僑的作品如下:黎全恩的《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Elaine Zorbas的《唐蕃和合:加州母親脈上的中國人》及陸國燊的《孫中山與美洲華僑:洪門致公堂與民國政治》。

 


系務消息

恭賀歷史系學生獲得榮譽獎項及獎學金 (2022-23)

歷史系學生學術表現優異,獲得多個獎項及獎學金,2022-23年度得獎名單詳列如下。請與本系仝人一起分享各得獎同學的喜悅!

1. 2022-23院長榮譽錄

  • 祁若薇 (本科一年級生)
  • 陳鈺希 (本科一年級生)
  • 李健華 (本科一年級生)
  • 鄭兆翔 (本科一年級生)
  • 徐偉龍 (本科一年級生)
  • 李清雅 (本科二年級生)
  • 林愷昇 (本科二年級生)
  • 陳逸軒 (本科二年級生)
  • 鄺信溢 (本科二年級生)
  • 林耀庭 (本科二年級生)
  • 曾可恩 (本科二年級生)
  • 關浚鋒 (本科三年級生)
  • 盧智聰 (本科三年級生)
  • 李倩倩 (本科三年級生)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 鄺子浚 (本科四年級生)
  • 劉明慧 (本科四年級生)
  • 張采瑭 (本科四年級生)
  • 鄧雅云 (本科四年級生)
  • 朱敏宜 (本科四年級生)
  • 李子薇 (本科四年級生)
  • 李諾霖 (本科四年級生)
  • 陳巧澄 (本科四年級生)
  • 周卓彥 (本科四年級生)
  • 馮綺雯 (本科四年級生)
  • 梁广錦 (本科四年級生)
  • 陸曉嵐 (本科四年級生)
  • 魏智樂 (本科四年級生)

2. 曾瑞龍教授紀念歷史獎學金

  • 鄭兆翔 (本科一年級生)

3. 黃福鑾紀念獎學金

  • 楊偉成 (本科三年級生)

4. 崇基學院班級獎

  • 李旨悅 (本科二年級生)
  • 李清雅 (本科二年級生)

5. 雋社校友傑出社會服務獎

  • 張采瑭 (本科四年級生)

6. 崇基學院至善獎學金

  • 李清雅 (本科二年級生)

7. 崇基校友至善獎學金

  • 曾紀欣 (本科一年級生)
  • 趙震英 (本科一年級生)
  • 曾莉珊 (本科一年級生)

8. 崇基學院優異獎

  • 張采瑭 (本科四年級生)

9. 利國偉獎學金

  • 張采瑭 (本科四年級生)

10. 高氏伉儷獎學金

  • 田宇森 (本科二年級生)

11. 伍宜孫書院服務獎

  • 葉子駿 (本科四年級生)

12. 創意及文化入學獎學金

  • 林穎婷 (本科一年級生)

13. 香港中文大學金禧第一代大學生入學獎學金

  • 陳慧琪 (本科一年級生)
  • 曾咏珊 (本科一年級生)
  • 謝錦鴻 (本科一年級生)

14. 方心謹方程慧姿伉儷第一代大學生入學獎學金

  • 練佩璇 (本科一年級生)

15. 何添博士紀念獎學金

  • 鄧雅云 (本科四年級生)
  • 盧智聰 (本科三年級生)
  • 陳穎妍 (本科二年級生)
  • 林耀庭 (本科二年級生)

16. 捷和拆船有限公司學業優異獎

  • 陳穎思 (本科四年級生)

17. 劉偉民學業優異獎

  • 廖婉君 (本科五年級生)

18. 聯合國術會30周年學業優異獎

  • 殷曉嵐 (本科四年級生)

19. 黃義華紀念學業優異獎

  • 李寧寧 (本科二年級生)

20. 英李淑貞學業優異獎

  • 賴綺伶 (本科三年級生)

21. 英汝興校友明德新民學業優異獎

  • 黎恩兒 (本科四年級生)

22. 何萬森書院服務優異獎

  • 馮景燊 (本科二年級生)

23. 王德昭紀念學業獎

  • 賴綺伶 (本科三年級生)
  • 蘇曉揚 (本科四年級生)

24. 王德昭紀念獎學金

  • 廖婉君 (本科五年級生)

25. 聯合書院社會服務獎—銀獎

  • 陳穎妍 (本科二年級生)

26. 何屈寶霞邁進地球村系列獎學金

  • 廖婉君 (本科五年級生)

27. 邁進地球村系列外地服務體驗獎學金

  • 江宇婕 (本科一年級生)

28. 邁進地球村系列獎學金

  • 蔡欣穎 (本科三年級生)
  • 曾菀霖 (本科三年級生) 

29. 聯合書院院長嘉許狀

  • 鄧雅云 (本科四年級生)
  • 盧智聰 (本科三年級生)
  • 陳穎妍 (本科二年級生)

30. 紀念蘇慶彬教授歷史系入學獎學金

  • 姚偉邦 (本科一年級生)

31. 梁登輦先生紀念獎學金

  • 姚偉邦 (本科一年級生)

32. 輦穎雄慈善基金品學兼優獎學金

  • 關浚鋒 (本科三年級生)

33. 田家炳基金會紀念錢穆先生獎學金

  • 鄭鉅樺 (本科三年級生)

34. 田家炳基金會中國文化推廣獎學金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35. 香港亞洲獅子會獎學金

  • 蔡文偉 (本科四年級生)

36. 梁英偉先生獎學金

  • 陳鈺希 (本科一年級生)
  • 徐偉龍 (本科一年級生)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37. 馬木蘭校友獎學金

  • 陳冠樺 (本科一年級生)
  • 徐偉龍 (本科一年級生)
  • 李子薇 (本科四年級生)

38. 輦穎雄慈善基金經濟需要獎學金

  • 吳焯楠 (本科四年級生)
  • 劉嘉華 (本科三年級生)

39. 新亞書院奮進獎

  • 吳焯楠 (本科四年級生)

40. 錢穆歷史獎學金

  • 陳巧澄 (本科四年級生)
  • 陳鈺希 (本科一年級生)

41. 蘇慶彬教授新亞書院歷史學系獎學金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 陳逸軒 (本科二年級生)
  • 李子薇 (本科四年級生)
  • 周卓彥 (本科四年級生)

42. 陳順發紀念獎學金

  • 吳焯楠 (本科四年級生)

43. 林耀明校董學生傑出服務獎

  • 蔡文偉 (本科四年級生)

44. 中國文化論文獎

  • 劉嘉華 (本科三年級生)

45. 孔子學術獎學金

  • 鄭鉅樺 (本科三年級生)

46. 北美新亞校友紀念錢穆先生獎學金

  • 姚金佑 (本科四年級生)

47. 逯耀東教授史學論文紀念獎學金

  • 姚金佑 (本科四年級生)

48. 長原彰弘先生學生交換獎學金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49. 新亞青年學人獎學金

  • 董然成 (本科三年級生)
  • 曾凱琳 (本科二年級生)

50. 中大卓犖歷史發展基金歷史系本科生學術研究獎學金

  • 黃烽 (本科三年級生)

51. 教職員聯誼會學生服務獎

  • 胡港威 (本科一年級生)

52. 逸夫書院通識教育獎學金

  • 呂礎希 (本科三年級生)

53. 逸夫書院學系/課程獎

  • 鄺子浚 (本科四年級生)
  • 張鉦源 (本科畢業生)
  • 呂礎希 (本科三年級生)
  • 林愷昇 (本科二年級生)

54. 逸夫書院榮譽獎狀

  • 鄺子浚 (本科四年級生)
  • 張鉦源 (本科畢業生)
  • 劉明慧 (本科四年級生)
  • 李倩儀 (本科畢業生)
  • 呂礎希 (本科三年級生)
  • 林愷昇 (本科二年級生)

55. 逸夫書院學業優異獎狀

  • 黃喜杰 (本科三年級生)
  • 凌啟綸 (本科四年級生)
  • 盧嘉怡 (本科畢業生)
  • 呂偉賢 (本科二年級生)
  • 胡敏婷 (本科四年級生)
  • 麥家熙 (本科二年級生)

56. 逸夫書院寰宇交流獎勵計劃

  • 凌啟綸 (本科四年級生)

57. 蔡韋愛玉女士紀念獎學金

  • 蘇靖瑤 (本科三年級生)
  • 張桂鵬 (本科一年級生)

58. 逸夫書院非本地實習資助及獎勵計劃

  • 林婉玲 (本科二年級生)

59. 外展體驗獎

  • 霍寶怡 (本科三年級生)
  • 連鋒達 (本科三年級生)
  • 黃烽 (本科三年級生)
  • 胡凱喬 (本科五年級生)
  • 凌啟綸 (本科四年級生)
  • 廖婉君 (本科五年級生)
  • 周穎希 (本科五年級生)

60. 入學獎學金 (本科生)

  • 鄭兆翔 (本科一年級生)
  • 鄭芷欣 (本科一年級生)
  • 張卓熹 (本科一年級生)
  • 張嘉慧 (本科一年級生)
  • 趙震英 (本科一年級生)
  • 何樂融 (本科一年級生)
  • 葉偉浚 (本科一年級生)
  • 黎港勝 (本科一年級生)
  • 劉雋暉 (本科一年級生)
  • 盧卓宏 (本科一年級生)
  • 吳海華 (本科一年級生)
  • 施縉熹 (本科一年級生)
  • 施鈺榮 (本科一年級生)
  • 戴芷萍 (本科一年級生)
  • 曾紀欣 (本科一年級生)
  • 黃靖喬 (本科一年級生)
  • 黃暉智 (本科一年級生)
  • 楊雲姿 (本科一年級生)
  • 姚偉邦 (本科一年級生)
  • 余子玥 (本科一年級生)

61. 入學獎學金 (內地生)

  • 李可京 (本科四年級生)

62. 香港中文大學傑出奮進獎學金

  • 簡洛蓉 (本科一年級生)

63. 李達三葉耀珍伉儷李本俊獎學金

  • 馬溢晉 (本科二年級生)
  • 吳海華 (本科一年級生)

64.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

  • 陳穎妍 (本科二年級生)
  • 陳鈺希 (本科一年級生)
  • 關浚鋒 (本科三年級生)
  • 黃烽 (本科三年級生)
  • 楊位恒 (本科三年級生)

65.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多元卓越獎學金

  • 陳詩穎 (本科二年級生)
  • 梁嘉恩 (本科四年級生)
  • 黃烽 (本科三年級生)

66. 歷史系傑出學生獎

  • 關浚鋒 (本科三年級生)
  • 鄺子浚 (本科四年級生)
  • 李清雅 (本科二年級生)

67. 非本地學生搬遷津貼

  • 黄偉杰 (本科一年級生)
  • 李明远 (本科一年級生)
  • 伍子睿 (本科一年級生)

68. 冼為堅中大金禧文史哲獎學金

  • 關浚鋒 (本科三年級生)
  • 鄺子浚 (本科四年級生)
  • 李清雅 (本科二年級生)

69. 香港中文大學安省校友會獎學金

  • 周穎希 (本科五年級生)

70. 歷史哲學碩士生獎學金

  • 王澍 (文學碩士畢業生/哲學碩士一年級生)
  • 張君龍 (文學碩士畢業生/哲學碩士一年級生)

 


改選修讀科目

2023-24年度上學期的CUSIS網上改選日期如下,有意修改選修科目的同學請於指定時間登入CUSIS系統辦理改選科目手續。

本科生課程:2023年9月11日晚上8時30分至9月17日晚上8時30分
研究生課程:2023年9月4日早上10時至9月18日下午5時30分

 


學術活動

2023年7月22日由陸志鴻教授主講的「十九世紀港英政府對華人水上群體的歷史書寫」講座片段重溫

陸志鴻教授應香港海事博物館邀請,於7月22日舉行的「水上人的故事講座系列」以「十九世紀港英政府對華人水上群體的歷史書寫」為題進行講座,為參與者分享水上人的獨特故事。

 


2023年8月11日「京大同學來訪中大歷史系同學文化交流聚會」片段重溫

京都大學19名本科生和1名研究生於8月11日與我系本科生舉行「京大同學來訪中大歷史系同學文化交流聚會」,並由副系主任Ian MORLEY教授致歡迎辭。京大同學們在聚會中就「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橋樑」、「日本青年對婚姻的看法」、「京都大學的文化與浪人」及「日本的『五節句』與『行事食』文化」四個課題作報告。歷史系13名本科生也參與了聚會,其中四名本科生也就「香港飲食文化」、「關於香港必須要知道的三個趣事」、「淺探香港文化」、「香港中文大學的迎新營」四個課題作報告。學生們熱切地交流討論,共晉聯誼晚餐,共享了一段美好時光。

 


2023年8月15日舉行的「本科生新生選課輔導日」片段重溫

近70名歷史系本科課程新生參加了8月15日舉行的「本科生新生選課輔導日」,加深對歷史本科課程的認識。活動由謝偉傑教授主持、系主任張瑞威教授致歡迎辭。會上我系老師向同學介紹了歷史系本科課程特色、結構及選課須知。本科生代表也分享校園的學習生活。參與的同學積極爭取機會,與老師交流。

 


活動備忘

世界史研討會 (2023-24)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The Mongol Invasions into the Near East: War, Religion,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日期: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時間: 下午5時至6時30分
地點: ZOOM會議平台 (會議 ID: 990 8868 4183)
講題: The Mongol Invasions into the Near East: War, Religion,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講者: 尼古拉斯·莫頓教授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語言: 英語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Monsieur Colbert Builds a Market: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pitalism, France 1654-1720
日期: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時間: 下午4時至5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馮景禧樓1樓101室
講題: Monsieur Colbert Builds a Market: The Origins of Modern Capitalism, France 1654-1720
講者: 雅各·索爾教授
南加州大學哲學、歷史暨會計學教授
語言: 英語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Mapping and Countermapping the War Zone: English Perspectives on the Volga Frontier in Mid-16th Century
日期: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時間: 下午5時至6時30分
地點: ZOOM會議平台 (會議 ID: 990 8868 4183)
講題: Mapping and Countermapping the War Zone: English Perspectives on the Volga Frontier in Mid-16th Century
講者: 拉丹·尼亞耶什教授
巴黎西岱大學英美研究系
語言: 英語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查詢:3943 8541

 


 

長沙五一廣場簡牘跨學科閱讀小組

承蒙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慷慨資助,歷史系與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的碩博士生組成了「長沙五一廣場簡牘跨學科閱讀小組」,於2023-24學年舉辦一系列讀書會。每次讀書會皆會邀請來自全球各地與出土文獻研究有關的學人出席,分享其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心得,拓寬讀書小組成員的研究視野。

首次讀書會將由劉子鈞先生分享,其演講題目為「制度、官號與簡牘:以臨湘方位官吏為例」,詳情如下: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制度、官號與簡牘:以臨湘方位官吏為例
日期: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時間: 下午6時至7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國際學術園401室 (YIA 401)
講題: 制度、官號與簡牘:以臨湘方位官吏為例
講者: 劉子鈞先生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哲學碩士
語言: 普通話及粵語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絡籌辦人陳偉先生 (wchan@link.cuhk.edu.hk) 或何國誠先生 (hokwokshing@link.cuhk.edu.hk)。
如希望獲取更多讀書會日程及資料,可瀏覽http://bit.ly/44D1TXM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 chanfiona@cuhk.edu.hk。截稿時間為每週一下午四時正。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