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賀馬思途教授榮獲中大卓越研究獎2022-23,以表揚他在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精選研究成果如下:
墨瞻史教授榮獲中大青年研究員獎2022。該獎項旨在表彰年輕教職人員的卓越研究貢獻。墨教授是拜占庭帝國和中世紀歐洲史的歷史學家。他研究中世紀地中海的新興法律體系與宗教和文化認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他全身投入追求知識體現了該獎項的精神。
我系於最新一輪的研究撥款計劃中取得佳績。恭賀所有成功獲得研究金資助的傑出教學人員。
優配研究金 2023-24
Ian MORLEY教授 |
我們的印象,他們的印象:菲律賓馬尼拉殖民統治的演變 (1901至1941年) [詳細內容 …] |
潘淑華教授 |
肉食、道德與現代性:1890至1950年代上海公共屠宰場的發展 [詳細內容 …] |
孫達文教授 |
Atlantic Revolutionaries: Universalism, Exclusion, and Militarism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 [詳細內容 …] |
CUHK Strategic Seed Funding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cheme 2022-23
馬思途教授 |
Bringing Together China and the West: Using Big Data and Machine Learning to Demonstrate the Ext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in Renaissance Europe [詳細內容 …] |
直接資助計劃2022-23
馬思途教授 |
Cross-Border Law between Early Modern Macau and China [詳細內容 …] |
恭賀馬思途教授及HIST4702數位歷史學 (2022-23) 學生建立的數位歷史學項目:SARS in Asia 獲得2022年度數位人文學獎最佳短書 (Best DH Short Publication) 亞軍。 [詳細內容 …]
應中大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邀請,愛丁堡大學歷史、古典與考古學院的尼爾斯·高爾教授於4月13日以「經典研習與帝國命運:拜占庭語境下與中國的比較」為題進行講座。講者首先簡述經典學習在十一世紀君士坦丁堡是連接地方、大都市精英與帝國中心的渠道。講者透過詳細分析開封和君士坦丁堡朝廷考試制度,說明這個動態的、日益複雜的過程如何提高了考試門檻,進而鞏固經典學習的重要性。繼而,他進一步將經典學習概念假設為一個動態三角形,當中古代遺產 (包括物體和文本)、文人和帝國間的互動既複雜又互相強化。最後,講者輔以中國的例子來說明經典學習模式在拜占庭未能獲得與宋及以後朝代同樣重要地位的原因。
應中大歷史系邀請,北京大學歷史系王奇生教授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黃克武教授於4月20日分別以「求真與求解」、「志業與傳承」為題講述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歷與治史心得。
王奇生教授回顧了其早年的治學經歷,重點談及老師、書籍和時代背景對其治史的影響。王教授表示在武漢大學修讀碩士期間,閱讀大量台灣學者的著作對他的文字風格與學術路向影響頗深。他碩士畢業後於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任專職研究,得益於當時寬鬆的檔案查閱制度與他個人對「留學熱」的興趣,王教授寫了他第一本專著《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在博士及博士後階段,王教授先後跟隨章開沅先生和楊天石先生研究民國史,成果豐碩。2008年轉入北大歷史系後,學術興趣逐漸轉向中共黨史,並指導眾多學生。
黃克武教授則結合其學術經歷,主要談論台灣的中國研究。黃教授認為台灣由於歷史和地緣上的特殊性,台灣史學界三代人共同建立並傳承下來的中國近代史史觀有其獨特價值。有別於中國大陸的「馬克思主義史觀」和美國漢學界的「崛起中的中國」角度,在「五四」精神映照下,台灣的中國近代史結合了自由主義對於中國傳統的批判與反省和「新儒家」對中國文化的使命感。黃教授認為,台灣學界與大陸學界在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合作、互補,將有助政治和解。
在講座結束後的問答環節,講者與聽眾討論「中心視角」及「邊緣視角」的問題。
應中大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邀請,悉尼大學歷史系的約翰·加涅教授於4月20日以「鮮活的旗幟: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旗幟文化與戰鬥準則」為題進行講座。講者首先對不同世紀不同文化中旗幟的功能和意義進行了全面考察。隨後,他探討了這些複雜且無處不在的旗幟在文化、意識形態、物質和藝術方面的涵義。值得注意的是,旗幟不應被簡單視為紋章布,而是類似於神聖遺物的紡織品。它們的重要性植根於個體、社區以及信仰、忠誠和歸屬感的普世概念。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節日旗幟的進一步研究,講者揭示軍隊、城堡和船隻在戰爭戰術、征服和掠奪中部署旗幟的不同方法。這讓我們了解旗幟在塑造社會關係、意識形態和信仰方面的重要。從本質上講,講者認為旗幟是個人或社區用於社會交流的工具,可以贈予、偷竊或展示,它的功能遠超簡單的象徵意義。
歷史系主辦的「黃寬重先生新書討論會」已在4月27日順利舉行。國際知名宋史學者黃寬重教授應邀擔任主講嘉賓,分享他對宋代史學的見解和他的新作。活動匯聚歷史學者及研究生,分享他們對宋代史學的見解和研究經驗。
應中大歷史系邀請,羅文大學歷史系王晴佳教授於5月8日以「注經」與「注我」為題講述了自己多年來的學習經歷與治史心得。
王教授談及家庭、老師和時代背景對其治史的影響。成長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王教授的學習興趣主要受家庭藏書影響,偏好文史。1977年,他報考了文革後復辦的高考入讀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他對西洋史的興趣受80年代的「文化熱」及「西學熱」潮流影響,並於研究生期間跟隨郭聖銘教授學習西方史學史。1987年,王教授赴美攻讀博士,研究中國近代知識分子與史學發展的關係。之後,王教授從專業角度闡述史學史研究領域中「注經」與「注我」的關係:所謂「注經」,即為經典做注,在此強調知識的積累;而「注我」則是在博學的基礎上,利用材料建立自己的學習方法。王教授進一步解釋如何應用「注經」與「注我」於論文寫作,他提醒同學們應注重培養發問技巧,寫作時依次序提出論點,並將「注經」與「注我」的方法論結合起來,歸納而言便是「發現問題,大膽解答,闡明觀點,小心求證」。
講座結束後,王教授與聽眾討論有關建立學術風格、歷史表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等問題。
日期: |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
時間: | 下午5時至6時30分 |
地點: | ZOOM會議平台 (會議 ID: 990 8868 4183) |
講題: | The Mongol Invasions into the Near East: War, Religion, Commerce and Technology |
講者: | 尼古拉斯·莫頓教授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藝術與人文學院 |
語言: | 英語 |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比較及公眾歷史研究中心
查詢:3943 8541
各老師及同學如欲投稿,請將中英文稿件以電子郵件方式傳至 chanfiona@cuhk.edu.hk。截稿時間為每週一下午四時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