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5501 中國古代及近世史特別專題:中古禮儀與政治
2023-2024年度 第二學期
課程簡介
課程簡介:
中國古代禮儀與政治的關係向來錯綜複雜,尤以朝廷禮儀為最。在儒家思想薰染下,三代禮樂之治成為後世治世行政的典範。然而「三代禮樂」多數存在於想像之中。從漢、唐走向明、清,中國禮制歷經無數變遷。通過考察、梳理和分析八至十四世紀中國禮儀的形態與變化,本課程希望引導同學思考中古禮儀與政治的關係,理解朝廷禮制「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用意。
課程目標:
(一) 禮制史的意義
(二) 中國中古禮儀的基本形態
(三) 禮儀的政治喻意
(四) 作為政治實踐的禮制
課程大綱
課程大綱(暫定):
第一講: 導論──禮儀史的材料與發展
第二講: 禮學與禮儀史──三《禮》學的歷史與歷史化的「三禮」學
第三講: 早期朝儀系統的發展與演變
第四講: 中古禮儀體制的形塑──《大唐開元禮》與中唐禮儀革命
第五講: 中古朝儀的發展過程──從「變唐之禮」到《太常因革禮》
第六講: 禮儀的具像化──禮圖學與禮書發展
第七講: 禮儀政治個案研究之一:北宋濮議之爭
第八講: 禮儀政治個案研究之二:士大夫「家廟」觀念的再興
第九講: 禮儀政治個案研究之三:宋代明堂空間的構建
第十講: 「道學」地域視角中的古禮復興運動
第十一講: 從朝廷禮制到家禮──禮制的社會化
第十二講: 中古禮儀傳統的消散
第十三講: 總結──政治禮儀與禮儀政治的現代意義
課程評核及作業
課程評核及導修要求:
- 平時課堂表現及討論 10%
- 學期論文:禮儀專題或文獻研究 60%
- 導修:禮儀史文獻校讀及釋義 30%
學期論文佔本課程評分50%,字數以5000-7000字左右為佳。上限不得超過10000字,否則可能會被酌情扣分。
導修課程為禮儀史文獻釋讀,一共四次。四次導修均需出席。無故缺席者將喪失該次導修全部分數。四次導修完畢後,同學須提交總結報告一份。報告不超過2000字。
每次導修將由同學輪流報告,報告時間為10分鐘。報告同學需釋讀該節課選讀之禮儀材料並提出個人看法。
口頭報告:20% (每次導修5%)
書面報告:10%
導修報告和學期論文均需如期繳交。導修遲交者一天扣分3%;學期論文遲交者一天扣分10%。
同學可自行選擇感興趣的禮儀專題,或者針對中國中古時代某一特定禮儀文獻以作深入研讀。
禮儀文獻包括禮經、禮經注疏、儀禮文本、官方政書中的禮制敍述、私人文集議禮文字。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 工藤卓司,《近百年來日本學者「三禮」之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王云云,〈北宋禮學的轉向——以濮議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頁19–26。
- 甘懷真,〈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2 (2002.6): 1–44。
-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 朱溢,《事邦國之神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 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1989。
-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5。
- 吳麗娛,《終極之典: 中古喪葬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
- 吳麗娛,〈營造盛世──《大唐開元禮》的撰作緣起〉,《中國史研究》(3):73–94。
- 吳麗娛,〈禮用之辨:《大唐開元禮》的行用釋疑〉,《文史》,第2輯(5),頁110-120。
- 吳羽,〈論中晚唐國家禮書編撰的新動向對宋代的影響──以<元和曲台新禮>、<中興禮書>為中心》,《學術研究》2008年第6期,頁102–07。
- 吾妻重二著,吳震譯,《朱熹家禮實證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 林慶彰編,《五十年來的經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03。
- 林慶彰等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
- 許雅惠,〈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兼論新、舊禮器變革〉,《臺大歷史學報》60 (2017.12):57–117。
- 程光裕,〈北宋臺諫之爭與濮議〉,《宋史研究集》第二輯 (臺北:國立編譯館,1964),頁213–234。
- 高明士,《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 家族、家禮與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敦煌心史散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 陳文龍,〈稀闊之典──皇祐二年明堂禮發微〉(PDF)
-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北京:中華書局,2010。
-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
- 張曉宇,〈從「變唐之禮」到「章獻新儀」──北宋前期「新禮」問題與《太常因革禮》〉,《漢學研究》1 (2019.3),頁39–82。
- 張曉宇,〈從元明遞修百五十卷本《禮書》略論陳祥道《禮書》的進獻過程及意義〉,《歷史文獻研究》, 39 (2017.9): 291–300。
- 張佳,《新天下之化: 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 趙旭,〈唐宋時期私家祖考祭祀禮制考論〉,《中國史研究》 (2008.3),頁33–35。
- 薛夢瀟:〈「周人明堂」的本義、重建與經學想像〉,《歷史研究》(2015.6),頁22–42。
- 湯勤福、黃純艷主編,《中國禮制變遷及其現代價值研究》,上海:三聯書店,2018。
- 楊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楊治平,〈宋代理學「禮即是理」觀念的形成背景〉,《臺大文史哲學報》82 (2015.5): 43–82。
- 樓勁,〈宋初三朝的禮例與禮制形態的變遷〉,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五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57–189。
- 樓勁,〈關於《開寶通禮》若干問題的考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四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411–437。
- 劉子健,〈封禪文化與宋代明堂祭天〉,《兩宋史研究滙編》 (臺北:聯經出版實業公司,1987),頁 3–9。
- 劉豐,《北宋禮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 羅仲輝,《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 Bell, Catherine.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rashier, Kevin. Ancestral Memory in Earl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 Brown, Miranda.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2.
- Cheung, Hiu Yu. “Inventing a New Tradition: The Revival of the Discourses of Family Shrines in the Northern Song.” Journal of Song and Yuan Studies47 (2019):85–136 (PDF).
- Chow, Kai-wing (周啟榮).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 De Bary, Wm. Theodore and John W. Chaffee(ed.)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 De Pee, Christian. The Writing of Weddings in Middle-Period China: Text and Ritual Practice in the Eighth through the Fourteenth Centuries. Albany, 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7.
- Ebrey, Patricia.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A Twelfth–Century Chinese Manual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appings, Weddings, Funerals, and Ancestral Ri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 Elman, Benjamin, and Martin Kern eds. Statecraft and Classical Learning: The Rituals of Zhou in East Asian History. Boston: Brill, 2010.
- Fisher, Carney. “The Ritual Dispute of Sung Ying-tsung.” Papers in Far Eastern History 36 (1987):109–138.
- Fingarette, Herbert. 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1972.
- Harrison, Henrietta.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Kutcher, Norman. Mour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a: Filial Piety and the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Lewis, Mark. The Construction of Space in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6.
- McMallen, David. “Bureaucrats and cosmology: the Ritual Code of Tang China.” In Rituals of Royalty: Power and Ceremonial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 David Cannadine and Simon Price ed. 181–236.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McDermott, Joseph ed. State and Court Ritual in China.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Song, Jaeyoon. Traces of Grand Peace: Classics and State Activism in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5.
- Watson, James L., and Evelyn S. Rawski eds. Death Rituals in Late Imperial and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 Wechsler, Howard.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m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You Biao (遊彪), “Clan, Ancestral Hall, and Clan Sacrifice in the Song Dynasty,”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2 (2007): 166–80.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