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2101 秦漢史

2023-2024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二 16:30 - 18:15

地點李兆基樓308室(LSK 308)

語言廣東話

課程講師 謝偉傑 (wickytse@cuhk.edu.hk)

助教 何咏欣 (1155127313@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本課程從多方面探討秦漢帝國的發展與興衰,內容涵蓋政治、社會、軍事、思想等範疇,並進而引導學員思考秦漢時代在中國史與世界史上的特點與意義 。此外,透過介紹二十世紀以來秦漢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著作與主題的變化,亦有助學員把握相關研究的學術發展史與前沿成果,以為學員作進一步探究之基礎。

課程大綱

課大綱

9/5    第一講 導論:世界史視野中的秦漢帝國

9/12  第二講 秦漢史研究的軌跡

9/19  第三講 先秦的遺產

之部

9/26  第四講 編戶齊民與鄉里社會

10/3  第五講 豪強縱橫

10/10 第六講 邊緣群體

之部

10/17 第七講 統一化的宏規

10/24 第八講 吏員、文書與日常統治

10/31第九講 客席嘉賓演講(題目待定)

11/7 第十講   帝國與經學

之部

11/14 第十一講 天下觀的理想與現實

11/21 第十二講 帝國的大戰略

11/28 第十三講 天命轉移與帝國崩解

課程評核及作業

(一)學期論文 50%(每名學員必須完成一篇約5000字的論文。論文題目由學員自訂,但必須在撰寫之前得到任教老師許可。)

(二)文物短評 20% (每名學員按指示選取一件與課題相關的文物, 撰寫一篇約600字的短評。)

(三)導修小組報告、評論及討論表現 30%(每名學員均需準時出席導修,進行分組口頭報告及並繳交一份1500-2000字的書面報告)

告:學員如在論文中被發現剽竊或抄襲,該份論文將被評為零分。如所犯嚴重違規行為,學員本課程的成績將可能被評為不合格,並送交學校紀律委員會處理。如學員對於撰寫論文的學術規範有不認識之處,應儘早向授課老師或助教查詢。

11/14於課堂上繳交文物短評  

12/11以電郵方式繳交期末論文

導修

導修安排將稍後公佈。

參考書目

Brashier, K. E. Public Memory in Early China.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4.

 

Di Cosmo, Nicola.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 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Kern, Martin. The Stele Inscriptions of Ch’in Shih-huang: Text and Ritual in Early Chinese Imperial Representation. Ann Arbor: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0.

 

Goldin, Paul R.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Early Chinese History. London: Routledge, 2018.

 

Hsü Cho-yün, 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Social Mobility, 722–222 B.C.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中譯本:許倬雲 著,鄒水傑 譯,《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Lewis, Mark Edward. Sanctioned Violence in Early Chin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89.

 

Tse, Wicky W. K. The Collapse of China’s Later Han Dynasty, 25-220 CE: The Northwest Borderlands and the Edge of Empire. London: Routledge, 2018.

 

Twitchett, Denis and Michael Loew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 – A.D. 2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Wu Hung.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譯本:巫鴻 著,柳揚、岑河 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第一卷: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黎明釗, 《輻湊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1997。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編——卷上: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3。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

趙寵亮,《行役戍備——河西漢塞吏卒的屯戍生活》。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