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本課程從社會史角度,研究科舉制度的運作及變遷,探討科舉制度對於明清時期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本課程將以明清科舉史料作為課程重心,通過具體的解讀與寫作,提高同學的歷史研究的技藝。
學習成果:
本課程結束之際,同學們將能夠:
*閱讀、拆解、欣賞八股文。
*加深對於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的把握,認識到科舉與明清歷史的重要聯繫。
*感受歷史研究作為科學、藝術、技藝的奧妙,提高歷史研究的本領;
*加強對於不同歷史脈絡的「同情的理解」;
*改善學術論文寫作、閱讀和口頭表達的技能。
(有可能隨時修改更新):
第一課(2023.01.11):課程簡介、科舉制度之發源及其變遷通論、八股文
(1) Ho Ping-ti何炳棣,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1911 (New York: Wiley, 1964), 107-125.
(2) 何炳棣,《讀史閱世六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23-29。
(3)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
(4) 伍躍,《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5) 啟功(1912-2005),《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6) 蔣拭之,〈狗吠〉。
(7)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四回〈試文字寶玉始提親 探驚風賈環重結怨〉。
第二課(2023.01.18):認識硃卷
(1) 童春硃卷,載顧廷龍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第59冊,頁91-111。
(2) 翁斌孫硃卷,載顧廷龍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第43冊,頁115-145。
(3) 徐世昌硃卷,載顧廷龍編,《清代硃卷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第60冊,頁56-89。
2023.01.25公眾假期:農曆新年,不用上課!
第三課(2023.02.01):學習八股文
(1) 啟功(1912-2005),《說八股》(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2) 蔣拭之,〈狗吠〉。
(3) 四書題《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的歸有光卷、蔣拭之卷、吳廷琛卷、劉嘉斌卷。
第四課(2023.02.08):所謂「雞精書」:科舉的文化產業
(1)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石家莊:花山文藝,1990),卷16〈擬題〉,頁735-736;卷17〈生員論〉,頁751-752。
(2) 沈俊平,《舉業津梁:明中葉以後坊刻制舉用書的生產與流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3) 卜永堅,〈〈子張問行〉十四篇試卷之綜合分析〉,載卜永堅、李林編著,《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6月),頁118-146。
第五課(2023.02.15):科舉地理學I
第六課(2023.02.22):科舉地理學II
(1) 詹元相著﹐劉和惠標點﹐《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4-274。
(2) 李棠階(1798-1865),《李文清公日記》,1915年刊本,載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第40-44冊。
(3) 周星譽,《鷗堂日記》(收入《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4-775號,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卷2,總頁53-72。
(4) 帥方蔚,《詞垣日記》(收入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第38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影印光緒十年[1884]重刻本),總頁518-586。
(5) 澹庵(孔昭晉),《癸卯汴試日記》(收入李德龍、俞冰主編,《歷代日記叢鈔》第154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影印民國十五年[1926]重刻本),總頁1-30。
(6) 楊正泰,《明代驛站考》,附:不著撰者,《寰宇通衢》、黃汴著,《一統路程圖記》、程春宇著,《士商類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 黃汴著﹐楊正泰校注,《天下水陸路程》;憺漪子輯著,《天下路程圖引》;李晉德著,《客商一覽醒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8) 譚其驤等編纂,《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1987)。電子本。
第七課(2023.03.01):學校·學額·網絡
(1) 梁廷柟,《粵秀書院志》(收入《中國歷代書院志》3,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據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影印)。
(2) 《光緒丙戌科(12年1886)會試第一房同門姓氏錄》,藏上海圖書館,編號線普554410。
(3) 劉大鵬著,喬志強標註,《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頁29-52,光緒二十年(1894)部分。
(4) 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師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2年6月),頁43-73。
(5) 素爾訥等纂修,《欽定學政全書》,載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828冊。
2023年3月8日,溫習周,不用上課!
第八課(2023.03.15):科舉與地方社會I
(1) 吳敬梓著,李漢秋輯校,《儒林外史彙校彙評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 吳晗,〈明代的科舉情況和紳士特權〉,載氏著,《燈下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頁94-97。
(3) 張仲禮著、李榮昌譯,《中國紳士:關於其在十九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4) 張杰,《清代科舉家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5)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社科學術文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6) 詹元相,《畏齋日記》,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資料》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頁184-274。
(7) 顧鳴塘,《《儒林外史》與江南士紳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第九課(2023.03.22):科舉與地方社會II
(1) 何漢威,〈清末廣東的賭博與賭稅〉,《中研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年6月),頁489-557。
(2) 何漢威,〈清末廣東的賭商〉,《中研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7本第1分(1996年3月),頁61-108。
(3) 趙利峰,《晚清粵澳闈姓問題研究》,暨南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
(4) 蔣坤,《「闈姓」賭博與晚清廣東社會》,廣州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2。
第十課(2023.03.29):後科舉的中國
(1) 桑兵,《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三聯書店,1995)。
(2) 程美寶,《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2006)。
(3) 劉大鵬著,喬志強標註,《退想齋日記》(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2023年4月5日公眾假期:清明節,不用上課!
第十一課(2023.04.12):學期論文工作坊I
第十二課(2023.04.19):學期論文工作坊II、總結
課業評核:
*學期論文:90分
題目: 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進士之研究—以《清代硃卷集成》為中心
字數要求: 不得少於一萬字,注釋計算在內,參考書目不計算在內,須符合學術論文之基本格式。
遞交方式: 不必遞交列印本,將word檔上載維誠系統,將維誠證書電郵予助教。
遞交日期: 2023年4月21日23時59分59秒或以前(即最後一課後兩日),每逾期一天,論文成績減20分,如是類推。
溫馨提示: 本課程嚴格執行學術誠信制度,一經查出論文剽竊,除本課程成績零分之外,還將交由文學院展開紀律聆訊,並有可能在成績表內留下紀錄。
*導修(出席率及口頭報告表現):10分
—本課程導修組凡AB兩組,每組以25人為限。
—同學必須加入其中一組,出席6次導修課。
—每次導修課,安排4-6名同學做口頭報告,報告內容為 《清代硃卷集成》第61-67冊所收錄的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進士的履歷,每位同學負責報告該榜其中一位進士,交代其出生日期及中進士年齡、籍貫、起始學歷、考試經歷,等等。至於哪位同學報告哪一位進士,由抽籤決定。
*本課程導修組時間表如下:
A組:聯合書院鄭棟才樓(UCC)109室曾肇添樓(UCA)111室
第一課2023.02.01星期三1030-1215
第二課2023.02.08星期三1030-1215
第三課2023.02.15星期三1030-1215
第四課2023.02.22星期三1030-1215
第五課2023.03.01星期三1030-1215
第六課2023.03.15星期三1030-1215
B組:聯合書院鄭棟才樓(UCC)111室
第一課2023.02.01星期三1230-1415
第二課2023.02.08星期三1230-1415
第三課2023.02.15星期三1230-1415
第四課2023.02.22星期三1230-1415
第五課2023.03.01星期三1230-1415
第六課2023.03.15星期三1230-1415
*導修(出席率及口頭報告表現):10分
—本課程導修組凡AB兩組,每組以25人為限。
—同學必須加入其中一組,出席6次導修課。
—每次導修課,安排4-6名同學做口頭報告,報告內容為 《清代硃卷集成》第61-67冊所收錄的光緒十五年(1889)己丑科進士的履歷,每位同學負責報告該榜其中一位進士,交代其出生日期及中進士年齡、籍貫、起始學歷、考試經歷,等等。至於哪位同學報告哪一位進士,由抽籤決定。
—《清代硃卷集成》第61-67冊pdf檔,已經上載Blackboard。
A組:聯合書院鄭棟才樓(UCC)109室曾肇添樓(UCA)111室
第一課2023.02.01星期三1030-1215
第二課2023.02.08星期三1030-1215
第三課2023.02.15星期三1030-1215
第四課2023.02.22星期三1030-1215
第五課2023.03.01星期三1030-1215
第六課2023.03.15星期三1030-1215
序號 |
姓名 |
負責報告的人物 |
報告日期 |
1 |
蘇靖瑤 |
50孫廷翰(第64冊) |
第一課 |
2 |
鄭鉅樺 |
69袁用賓(第65冊) |
第一課 |
3 |
何雅詩 |
82陳鍾信(第66冊) |
第一課 |
4 |
曾凱琳 |
68易貞(第65冊) |
第一課 |
5 |
王璇 |
99張瑞麟(第67冊) |
第二課 |
6 |
羅瑤熙 |
05沈祖燕(第61冊) |
第二課 |
7 |
徐偉龍 |
63李子方(65冊) |
第二課 |
8 |
祁若薇 |
07費念慈(第62冊) |
第二課 |
9 |
關婉瑜 |
02李滋然(第61冊) |
第三課 |
10 |
岑睿哲 |
91李光卓(第67冊) |
第三課 |
11 |
李芷嫣 |
53馮端(第64冊) |
第三課 |
12 |
趙子蕎 |
100段友蘭(第67冊) |
第三課 |
13 |
王洺詩 |
54金鴻翎(第64冊) |
第四課 |
14 |
劉綺彤 |
29李寶仁(第63冊) |
第四課 |
15 |
林耀庭 |
70惲毓鼎(第65冊) |
第四課 |
16 |
劉志欽 |
01王同愈(第61冊) |
第四課 |
17 |
曾菀霖 |
94薩嘉樂(第67冊) |
第五課 |
18 |
黃楚瑜 |
81毛慈望(第66冊) |
第五課 |
19 |
莫嘉文 |
34程仲昭(第63冊) |
第五課 |
20 |
鍾詠祺 |
73劉元誠(第66冊) |
第五課 |
21 |
林婉玲 |
74壽椿(第66冊) |
第六課 |
22 |
吳詠甄 |
33方鳳鳴(第63冊) |
第六課 |
23 |
崔慧妍 |
35鮑琪豹(第63冊) |
第六課 |
24 |
吳淑儀 |
55孟瀅(第65冊) |
第六課 |
25 |
賴德晞 |
06周朝槐(第62冊) |
第六課 |
B組:聯合書院鄭棟才樓(UCC)111室
第一課2023.02.01星期三1230-1415
第二課2023.02.08星期三1230-1415
第三課2023.02.15星期三1230-1415
第四課2023.02.22星期三1230-1415
第五課2023.03.01星期三1230-1415
第六課2023.03.15星期三1230-1415
序號 |
姓名 |
負責報告的人物 |
報告日期 |
1 |
馬溢晉 |
37柯劭憼(第63冊) |
第一課 |
2 |
王星明 |
18董康(第62冊) |
第一課 |
3 |
陳穎妍 |
88張其鎡(第66冊) |
第一課 |
4 |
鄺信溢 |
12鄭熾昌(第62冊) |
第一課 |
3 |
陳泳浩 |
48張煥章(第64冊) |
第二課 |
5 |
李寧寧 |
41曾廣鈞(第64冊) |
第二課 |
7 |
許桓熈 |
30羅厚琨(第63冊) |
第二課 |
8 |
林鑌 |
79徐仁鑄(第66冊) |
第二課 |
9 |
林芷蔚 |
04葉昌熾(第61冊) |
第三課 |
10 |
李樂詩 |
08朱延薰(第62冊) |
第三課 |
11 |
靳君怡 |
77張孝謙(第66冊) |
第三課 |
12 |
曾文傑 |
44沈瑜寶(第64冊) |
第三課 |
13 |
陸鉦濤 |
85劉彭年(第66冊) |
第四課 |
14 |
符維真 |
13廖平(第62冊) |
第四課 |
15 |
張皓閔 |
03熙瑛(第61冊) |
第四課 |
16 |
朱遠思 |
59孔昭寀(第65冊) |
第四課 |
17 |
陳劍榮 |
42金蓉鏡(第64冊) |
第五課 |
18 |
黃堅朗 |
22江標(第62冊) |
第五課 |
19 |
陳泳翰 |
52李進祿(第64冊) |
第五課 |
20 |
楊位恒 |
72歐陽熙(第66冊) |
第五課 |
21 |
何天行 |
09李傳元(第62冊) |
第六課 |
22 |
黃詠文 |
65湯汝和(第65冊) |
第六課 |
23 |
林卓然 |
26何錫褆(第63冊) |
第六課 |
24 |
李穎琳 |
39孫鼎烈(第64冊) |
第六課 |
25 |
|
|
|
序號 |
進士姓名 |
冊數 |
備註* |
負責報告的同學 |
1 |
王同愈 |
61 |
|
劉志欽 |
2 |
李滋然 |
61 |
|
關婉瑜 |
3 |
熙瑛 |
61 |
|
張皓閔 |
4 |
葉昌熾 |
61 |
缺制藝 |
林芷蔚 |
5 |
沈祖燕 |
61 |
|
羅耀熙 |
6 |
周朝槐 |
62 |
五經、策問 |
賴德晞 |
7 |
費念慈 |
62 |
|
祁若薇 |
8 |
朱延薰 |
62 |
|
李樂詩 |
9 |
李傳元 |
62 |
|
何天行 |
10 |
張維彬 |
62 |
|
|
11 |
唐宗海 |
62 |
|
|
12 |
鄭熾昌 |
62 |
|
鄺信溢 |
13 |
廖平 |
62 |
缺制藝 |
符維真 |
14 |
朱壽慈 |
62 |
|
|
15 |
勞肇光 |
62 |
|
|
16 |
劉奉璋 |
62 |
|
|
17 |
朱德澤 |
62 |
|
|
18 |
董康 |
62 |
|
王星明 |
19 |
曾光岷 |
62 |
|
|
20 |
潘守廉 |
62 |
|
|
21 |
郁保章 |
62 |
|
|
22 |
江標 |
62 |
戊子江南鄉試(四書文、五經、策問第三問)、優貢卷 |
黃堅朗 |
23 |
戚揚 |
63 |
|
|
24 |
劉啟瑞 |
63 |
|
|
25 |
姚士璋 |
63 |
缺制藝 |
|
26 |
何錫褆 |
63 |
鄉試 |
林卓然 |
27 |
彭光湛 |
63 |
|
|
28 |
李柏齡 |
63 |
|
|
29 |
李寶仁 |
63 |
|
劉綺彤 |
30 |
羅厚琨 |
63 |
|
許桓熈 |
31 |
趙爾萃 |
63 |
|
|
32 |
劉蔭椿 |
63 |
缺制藝 |
|
33 |
方鳳鳴 |
63 |
|
吳詠甄 |
34 |
程仲昭 |
63 |
|
莫嘉文 |
35 |
鮑琪豹 |
63 |
覆試 |
崔慧妍 |
36 |
熊文壽 |
63 |
|
何素賢 |
37 |
柯劭憼 |
63 |
|
馬溢晉 |
38 |
王啟烈 |
63 |
|
|
39 |
孫鼎烈 |
64 |
鄉試 |
李穎琳 |
40 |
朱秉成 |
64 |
|
|
41 |
曾廣鈞 |
64 |
五經 |
李寧寧 |
42 |
金蓉鏡 |
64 |
|
陳劍榮 |
43 |
鄭籛 |
64 |
|
|
44 |
沈瑜寶 |
64 |
|
曾文傑 |
45 |
張庭詩 |
64 |
|
|
46 |
王嶽崧 |
64 |
|
|
47 |
李孝先 |
64 |
缺制藝 |
|
48 |
張煥章 |
64 |
|
陳泳浩 |
49 |
梁肇榮 |
64 |
|
|
50 |
孫廷翰 |
64 |
|
蘇靖瑤 |
51 |
黃傳祁 |
64 |
|
|
52 |
李進祿 |
64 |
|
|
53 |
馮端 |
64 |
|
李子嫣 |
54 |
金鴻翎 |
64 |
|
王洺詩 |
55 |
孟瀅 |
65 |
|
吳淑儀 |
56 |
毛慶蕃 |
65 |
|
|
57 |
王繼香 |
65 |
|
|
58 |
李硯田 |
65 |
|
|
59 |
孔昭寀 |
65 |
劉文淇女婿 |
朱遠思 |
60 |
程豐厚 |
65 |
|
|
61 |
程元愷 |
65 |
|
|
62 |
周來賓 |
65 |
|
|
63 |
李子方 |
65 |
|
徐偉龍 |
64 |
武玉潤 |
65 |
|
|
65 |
湯汝和 |
65 |
鄉試 |
黃詠文 |
66 |
王紹勳 |
65 |
|
王雨晴 |
67 |
陳庚經 |
65 |
|
|
68 |
易貞 |
65 |
|
曾凱琳 |
69 |
袁用賓 |
65 |
|
鄭銳樺 |
70 |
惲毓鼎 |
65 |
覆試 |
林耀庭 |
71 |
楊德鑅 |
65 |
|
|
72 |
歐陽熙 |
66 |
鄉試 |
楊位恒 |
73 |
劉元誠 |
66 |
|
鍾詠祺 |
74 |
壽椿 |
66 |
缺制藝 |
林婉玲 |
75 |
李含菁 |
66 |
|
|
76 |
俞兆蕃 |
66 |
缺制藝 |
|
77 |
張孝謙 |
66 |
|
靳君怡 |
78 |
張頡輔 |
66 |
缺制藝 |
|
79 |
徐仁鑄 |
66 |
鄉試、覆試 |
林鑌 |
80 |
朱懷新 |
66 |
|
|
81 |
毛慈望 |
66 |
|
黃楚瑜 |
82 |
陳鍾信 |
66 |
|
何雅詩 |
83 |
馬壽楨 |
66 |
缺制藝 |
|
84 |
趙繼春 |
66 |
|
|
85 |
劉彭年 |
66 |
|
陸鉦濤 |
86 |
吳嘉瑞 |
66 |
|
|
87 |
唐書年 |
66 |
|
|
88 |
張其鎡 |
66 |
缺制藝 |
陳穎妍 |
89 |
傅世煒 |
66 |
|
|
90 |
章乃正 |
67 |
缺制藝 |
|
91 |
李光卓 |
67 |
|
岑睿哲 |
92 |
羅鳳華 |
67 |
缺制藝 |
|
93 |
閻維玉 |
67 |
|
|
94 |
薩嘉樂 |
67 |
|
曾菀霖 |
95 |
余誠格 |
67 |
|
|
96 |
黎宗幹 |
67 |
|
|
97 |
逯懿 |
67 |
|
|
98 |
夏聲喬 |
67 |
|
|
99 |
張瑞麟 |
67 |
鄉試 |
王璇 |
100 |
段友蘭 |
67 |
五經 |
趙子蕎 |
*備註一欄,「缺制藝」即原本硃卷沒有制藝之意,其他字眼表示原本硃卷除制藝齊全外,還有更多資料。例如第100號段友蘭,其硃卷除四書文三篇、應制詩一首之外,更多出五經卷;第99號張瑞麟,其硃卷除四書文三篇、應制詩一首之外,更多出鄉試卷。
所有課程資料上載 CUHK Blackboard: https://blackboard.cuhk.edu.hk
請留意歷史系網頁內之本課程網頁: https://www.history.cuhk.edu.hk/course/2022232_hist4920/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