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歴史系 歴史系
聯絡我們

HIST5560 中國上古科技史專題:
石器及玉器工藝學

2019-2020年度 第一學期

時間星期四 6:30pm-8:15pm

地點康本國際學術園九號演講廳

語言普通話

課程講師 鄧 聰

助教 蕭錦華

課程簡介

科學技術史是人類文明重要組成部份,是推動文明發展的主要動力。中國上古科技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本課程教授除課堂講義外,包括玉石器實驗製作、玉石器實物觀察方法以至古代遺址考察及博物館參觀項目。

石器是人類最古老生產工具,從石器技術上變化反映了人類在體質形態上的進化。石器是人類精神及體質進化的主要原動力。在古代石器又是製作玉器主要的工具。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出現與夏商周三代文明成立有著密切的關係。玉器成為中國文化物質中至高無上的代表。中國玉器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是最有代表性的工藝之一。本課程是通過石器與玉器的科學技術史,介紹中國及東亞地區人類形成以至文明成立的過程和特徵。

課程大綱

導論——科學技術史視野中的石器工藝

        1. 人類與工具製造
        2. 技術史的考古學研究

石器原料與技術——破裂面的解讀與觀察

        1. 舊石器原料經濟策略
        2. 石器的破裂機制及分析術語
        3. 石器基本屬性的分析與記錄
        4. 石器辨識

石器的類型與功能

        1. 類型學的類型
        2. 操作鏈與動態類型學
        3. 微痕分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東亞早期舊石器文化論爭

        1. 世界舊石器研究概觀
        2. 東亞早期與中期舊石器主要發現
        3. 關於手斧與莫維斯綫的爭論
        4. 阿爾泰地區舊石器發現

東亞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1. 舊石器時代晚期革命
        2. 藝術的起源
        3. 東亞細石葉技術起源與發展

新石器時代石器的特徵

        1. 東亞新石器時代文化背
        2. 新石器時代石器特徵

玉器起源的考古學考察

        1. 玉器考古學研究的興起
        2. 中國玉資源與玉石之路的布局與網羅
        3. 玉器起源與中國玉文化

中國上古玉器工藝地域傳統與變遷

        1. 東北史前玉器: 興隆漥與紅山
        2. 長江中下游史前玉器:凌家灘、良渚、石家河
        3. 黃河流域史前玉器:大汶口與齊家
        4. 三代玉器工藝流變:陶寺、二里頭、殷墟、三星堆、虢國墓

玉器切割工藝的觀察與復原

        1. 綫分割技術的實驗考古(實驗考古操作)
        2. 以柔制剛:砂繩截玉考古研究
        3. 片切割技術的實驗考古(實驗考古操作)

玉器加工旋轉機械的觀察與復原

        1. 鑽孔技術實驗與討論(實驗考古操作)
        2. 技術史上的「轉動」:轆轤的考古研究

玉器製作技術系統觀——東亞史前玉器作坊考古

        1. 香港白芒
        2. 澳門黑沙
        3. 越南長睛
        4. 日本寺地

總結——中國古代玉石工藝的科技史意義

        1. 世界視野下的中國古代玉器

課程評核及作業

II.A課程要求 (Assignment)
1.所有同學均需出席導修。導修分為兩部份,戶外考察及室內課堂,戶外考察1次,室內課堂3次。
     戶外考察內容為打製石器製作實驗。室內課堂包括觀看石器製作錄像、觀察石器標本、
     觀察玉器標本及實驗標本。
2.以上述四次導修課內容為基礎撰寫一篇3000字的報告。
3.期末考試一次。

 

II.B評分標準 (Assessment)

Class participation 10%
Report 40%
Examination 50%
總分 100%
導修

1.所有同學均需出席導修。導修分為兩部份,戶外考察及室內課堂,戶外考察1次,室內課堂3次。
     戶外考察內容為打製石器製作實驗。室內課堂包括觀看石器製作錄像、觀察石器標本、
     觀察玉器標本及實驗標本。
2.以上述四次導修課內容為基礎撰寫一篇3000字的報告。

參考書目

1. Dges,H, Technology in the Ancient World. (Pengium books: Harmondworth &Baltimore, 1971).

2. K. D. Schick and N. Toth , Making Silent Stones Speak: Human Evolution and the Dawn of Technology.(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1993)

3. Stout, Dietrich, Skill and Cognition in Stone Tool Production., Current Anthropology, , Vol. 43 Issue 5(2002), p693

4. Kathy Schick, et.al, Continuing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tone Tool-Making Capabilities of a Bonobo (Pan paniscu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1999): 26:821-832.

5. Cotterell, B., and Kamminga, J. The Formation of Flakes. American, Antiquity, Vol:52 (1987), 675-708。中譯見陳淳、王益人(譯)︰〈石片之形成〉,《文物季刊》1993年第3期,頁80—98。

6. 黃建秋:〈舊石器的考古方法〉,《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49-115。

7. Odell,G.. H, “Stone Tool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Procurement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8: 4 (2000), pp. 269-318

8. Odell,G..H, “Stone Tool Research at the End of the Millennium: Classification, Funcation,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Research. 9: 1 (2001), pp. 45-100

9. Crabtree, Don E., An Introduction to Flint working( Pocatello, Idaho,1979)

10. Inizan M. L., Roche H., Tixier J., Technology and Terminology of Knapped stone. (C RE P: Nanterre.1999).

11. Bordes, François. The Old Stone Age. World University Library. London 1968

12. Wymer, J.J., The Paleolithic Age, (Croom Helm, London,1982)

13. Kuhn, Steven L. Mousterian Lithic Technology: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 鄧聰:〈石器工藝學研究之一──兩極法初探〉,《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7卷,頁19—56。

15. 高星:〈周口店第15地點石器原料開發方略與經濟形態研究〉,《人類學學報》20卷3期,頁186-200。

16. 王幼平:〈試論石器原料對華北舊石器工業的影響〉,《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頁75-85。

17. Tang Chung and Gai Pei:  Upper Paleolithic Microblade Cultural Traditions in North China, Advances in World Archaeology, Vol.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86), pp339-364.

18. Tang Chung, The upper Paleolithic of North China: the Xiachuan Cultural,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2:1-2(2000):37-50.

19. P.J. Brantingham,et.al,The Initial Upper Paleolithic at Shuidonggou, Northwestern China, in The Early Upper Paleolithic beyond Western Europe(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2004), pp223-241.

20. Barnes, G., The earliest inhabitants; Chapter 4: Innovations of modern humans. 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in East Asia.,in The Rise of Civilisation in East Asia: the archaeology of China, Korea & Japan(Thames & Hudson, London, 1999) Chapters 3:

21. Michael S. Bisson,Nineteenth Century Tool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Archaeology? Why the Middle Paleolithic Typology of François Bordes Must Be Replaced,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 Volume 7, (2000,Number 1),1573-7764.

22. Keeley, L.H.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Stone Tool Uses: a Microwear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1980)

23. 鄧聰:〈揭陽采集的兩件手斧〉,《東南考古研究》第三輯(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

24. Derevianko , A. P.et.al,. The stratified cave site of Tsagaan Agui in the Gobi Altai (Mongolia).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Vol: 1:(2000:1): 23–36.

25. Derevianko , A. P.et.al,.. The Kara-Bom sit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ddle-Upper Paleolithic transition in the Altai.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2000: Vol: 2 (2000:2): 33–52.

26. 龔纓晏:〈關于東亞遠古人類與史前文化交流的討論〉,《中國史研究動態》2000年5期。

27. 黃建秋等:〈良渚文化治玉技法的實驗考古研究〉,《史前琢玉工藝技術》(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3年),頁157—188。

28. 張敬國、張敏、陳啟賢:〈線性工具開料之初步實驗——玉器雕琢工藝顯微探索之一〉,《東南文化》2003年第4期,頁46—50。

29. Margaret Sax et.c,The Identification of Carving Techniques on Chinese Jad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Vol. 31:10 (2004), pp.1413–1428.

30. Lothrop, S.K., Jade and String Sawing in Northeastern Costa Rica, American Antiquity, Vol. 21:1 (1955), pp. 43–51.

31. 鄧聰主編:《東亞玉器》(全三卷)(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32. 楊伯達主編:《中國美術全集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3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6册)(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年)。

34. 劉國祥:《東北文物考古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35.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淩家灘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36. 謝端琚:〈黃河上游史前文化玉器研究〉,《故宮學術季刊》19卷2期(2001年),頁1—34。

37. 羅豐:〈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故宮學術季刊》19卷2期(2001年),頁35—68。

38. 鄧聰:〈東亞史前玉器管鑽技術試釋〉,《史前琢玉工藝技術》(臺北:國立台灣博物館,2003年),頁145—156。

39. 鄧聰:〈玉器技術三題〉,《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專輯》II(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頁563—570。

40. 牟永抗:〈良渚文化玉器三題〉,《文物》,1989年第5 期

41. 牟永抗︰〈關于史前琢玉工藝考古學研究的一些看法〉,《史前琢玉工藝技術》(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3年),頁20。

42. 周曉陸、張敏︰〈治玉說: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三件玉製品弃餘物的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1984年第7期,頁49。

43. 鄧聰、鄭煒眀:《澳門黑沙》(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6)。

44. 鄧聰:〈越南海防長睛遺址的考古發現〉(阮金容合著),《東南考古研究》第三輯(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66—70。

45. 鄧聰:〈香港大嶼山白芒遺址發掘簡報〉(商志香覃等合著),《考古》,1997年6期,頁54—64。

46. 鄧聰:〈東亞玦飾四題〉,《文物》,2000年第2期,頁35—45。

學術著作誠信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 如屬小組習作,則所有組員均須簽署聲明;所有組員(不論有否簽署聲明及不論有否直接或間接撰寫有問題的內容)均須負上集體責任及受到懲處。
  • 如作業以電腦製作、內容以文字為主,並經由大學「維誠」系統 (VeriGuide) 提交者,學生將作業的電子檔案上載到系統後,便會獲得收據,收據上已列明有關聲明。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

回頁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