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主要引領同學探索自遠古至今天日本的歷史與文化世界,揭示各時代日本的政經發展、對外關係、社會思想、文化特徵、歷史古蹟,以及種種具代表性的文藝作品,讓同學清楚理解先後受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影響的日本文化的演變動態,全面掌握古今日本政治、社會及文藝三方面發展的互動關係,展望廿一世紀日本、日本文化及中日關係的發展動向。課堂除了簡報形式講授之外,還有日本的歷史電影、紀錄片、電視劇集、戲劇歌舞、音樂節目、互聯網娛樂等多媒體觀賞、名勝實物圖片鑑賞、傳統文學及流行文化作品導讀、課堂討論、互動導修,以及電子學習模式等活動,務求以有效的師生互動方式進行教學。
課程使用圖像例子
1. 先史時代 (ca30000 BC – ca AD 300) (4 Sep)
日本文化源流:舊石器文化與縄文文化;彌生文化;邪馬台國文化與日本國家誕生等
2. 原史時代 (300-710) (11 Sep)
古墳文化與日本神話;朝鮮、中國關係及中國大陸文化傳入;聖德太子改革;飛鳥文化;大化革新;律令制與氏族制等
3. 古代 (710-1185) I: 奈良時代 (710-794) (18 Sep)
平城京;天皇統治;遣唐使與渡日高僧;佛教傳入與發展;白鳳文化;天平文化等
4. 古代 (710-1185) II: 平安時代 (794-1185) (25 Sep)
平安京遷都;攝關政治與莊園制形成;武士團興起;唐宋兩朝友好外交關係;變革的平安文化;平安佛教等
5. 中世 (1185-1573) I: 鎌倉時代 (1185-1333) (2 Oct)
鎌倉幕府;律令制衰落;武士政權鞏固;宋元兩朝貿易;訪中高僧;鎌倉佛教與神道;鎌倉文化等
6. 中世 (1185-1573) II: 室町前期 (1333-1477) (9 Oct)
農業發展、商業化及市鎮化;蒙古來襲與鐮倉幕府崩潰;南北朝亂局與室町幕府;明朝經濟文化交流;室町前期文化;室町前期宗教融合與創新等
7. 中世 (1185-1568) III: 室町後期 (1477-1568) (16 Oct)
室町幕府衰落;惣的發展與一向一揆的興衰;戰國大名領國制;室町後期群眾化文化;國民宗教形成;葡萄牙貿易;自由城市興起;天主教傳播等
8. 近世 (1568-1867) I: 德川前期 (1603-1680) (23 Oct)
織豐政權;安土、桃山文化;德川幕府建立與集權統治;經濟增長與京都復興;朱子學、史學及武士道;中國朱印船、荷蘭之貿易;鎮壓法華宗「不受不施派」與禁制天主教;鎖國等
9. 近世 (1568-1867) II (30 Oct)
德川中期 (1680-1716):幕藩體制及財政危機;城下町發展與町人生活思想;元祿平民文化;日本文藝復興論等;
德川後期 (1716-1867):經濟停滯衰退;享保改革;幕藩制動揺與寛政改革;國學形成;蘭學及諸文化等;攘夷與開國;尊皇攘夷運動與倒幕等
10. 近代 (1868-1945) I (6 Nov)
近代國家的成立:外來壓力;明治維新;自由民權運動與政黨;近代天皇制與帝國建立;工業化與資本主義;
軍國主義形成: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次大戦;明治大正時代社會與文化等
11. 近代 (1868-1945) II (13 Nov)
奪糧暴動與一戰後經濟恐慌;初期國會、普選運動及政黨内閣制;紊亂外交;帝國主義危機;從侵華到太平洋戰爭;兩戰間之日本文化等
12. 現代 (1945至今) I: 企業日本的政經、外交及社會發展 (1945-1990) (20 Nov)
美國軍事佔領及日本戰後改革;美國佔領政策轉變;《舊金山和約》;
戰後政黨政治形成;經濟復甦與高度經濟成長;貨幣、石油危機;經濟大國之途;外交政策;步向政治大國;新人類世代等
13. 現代 (1945至今) II: 戰後至今日本文化與當前中日關係 (27 Nov)
導修 Tutorial
導修課時間及地點 (Lecture Time & Venue)
星期三12:30-1:15pm 李兆基樓(LSK) LT1室
三次導修 (3 Tutorial Classes)
第1次導修:學期論文口頭簡介 (Oral Introduction to Proposed Term Paper)
9-10月(Sep-Oct)
要求:同學須在這次導修課堂上口頭簡介初擬學期論文,包括論文題目、內容大要及初步參考書目(包括原始史料及近人著作),老師給予意見。同學不用提交文字報告。學期論文題目圍繞自古至今日本歷史,包括古今中日關係。
第2次導修:學期論文初稿或未完稿報告及口頭評論 (First Draft or Partial Paper Presentation & Comment) 10-11月(Oct-Nov)
要求:半組同學須在這次導修課前三日向老師和評論同學,電郵提交學期論文初稿/未完稿,然後在導修課堂上口頭報告論文的要點,由另一半組同學作口頭評論,再由老師給予意見。評論同學只作口頭評論,不用提交文字評論。
第3次導修:學期論文初稿或未完稿報告及口頭評論 (First Draft or Partial Paper Presentation & Comment) 11月(Nov)
要求:另一半組同學須在這次導修課前三日向老師和評論同學,電郵提交學期論文初稿/未完稿,然後在導修課堂上口頭報告論文的要點,由上次已報告論文的半組同學作口頭評論,再由老師給予意見。評論同學只作口頭評論,不用提交文字評論。
至於其他組別的導修課堂,也歡迎同學旁聽,參與討論。
參考書目 References
日本史史料
1.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史料編纂掛編纂:《大日本史料》。東京:東京帝國大學, 1901-。
2. 下中彌三郎編:《日本史料集成》。東京:平凡社,1956。
3. 史學會編:《史料日本史》兩冊。東京:山川出版社,1961。
4. 大久保利謙等監修:《史料による日本の步み》四冊。東京:吉川弘文館,1955-1960。
5. 谷川健一等編:《日本庶民生活史料集成》三二冊。東京:三一書房,1968-1983。
6. 豬木正道編:《日本政治外交史資料選》。東京:有信堂,1967。
7. 小野武夫編著:《日本農民史料聚粹》。東京:酒井書店,1970-。
8. 靑木惠一郎編、解題:《日本農民運動史料集成》東京:三一書房,1976-1977。
9. 太田博太郎編集:《日本建築史基礎資料集成》。東京:中央公論美術出版,1971-。
10. 大庭修編著:《唐船進港回棹錄・島原本唐人風說書・剖符留帳》。吹田市: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硏究所,1974。
11. 菅原憲二編:《記錄史料と日本近世社會》。千葉市:千葉大學大學院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2000。
12. 大庭修編著:《享保時代の日中關係資料》。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1986。
13. 大庭修編著:《長崎唐館図集成》。吹田市:關西大學出版部,2003。
14. 鄭子瑜、實藤惠秀編:《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15. 黃遵憲:《日本雜事詩》。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4。
16. 黃遵憲:《日本國志》。臺北縣永和鎮:文海出版社,1974。
17. 王輯五選譯:《一六〇〇年以前的日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8. 張蔭桐選譯:《一六〇〇—一九一四年的日本》。北京:三聯書店,1957。
19. 劉學詢:《游歷日本考查商務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0. 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編纂:《中日外交史料叢編》。臺灣:中華民國外交問題研究會,1964。
21.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硏究所編:《中日關係史料與硏究》第1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
22. (美)本尼迪克特(Benedict Ruth)、新渡戶稻造、戴季陶、蔣百里等著,彭凡等譯:《日本四書:洞察日本民族特性的四個文本》。北京:線裝書局,2006。
日本史近人專著
1. Schilling, Mark. The Encyclopedia of Japanese Pop Culture. New York: Weatherhill, 1997.
2. Martinez, D. P., ed. The Worlds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Gender, Shifting Boundaries and Global Cultures.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3. 尾藤正英著,彭曦譯:《日本文化的歷史》。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Totman, Conrad D. A History of Japan.(2nd edition)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王毅中譯,康拉德‧托等曼著:《日本史》(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坂本太郎、汪向榮等著:《日本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 Schirokauer, Conrad, Lurie, David, Gay, Suzanne Marie. A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Civilization. Australia; United States: Thomson/Wadsworth, 2006. 袁德良中譯,(美)康拉德・希諾考爾,大衛・勞瑞,蘇珊‧蓋伊著:《日本文明史》。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
7. Ellington, Lucien. Japan. Santa Barbara, Calif. : ABC-CLIO, 2009.
8. 鵜飼正樹、永井良和、藤本憲一編,苑崇利等譯:《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9. 楊永良:《日本現勢導論》。台北市:致良出版社,2010。
10. Henshall, Kenneth G. A History of Japan: 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李忠晉中譯,肯尼斯・韓歇爾著:《日本史:從石器時代到超級強權》。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03。
11. 井上清著,閆伯緯譯:《日本歷史》。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3。
12. 竹村公太郎著,張憲生譯:《日本歷史的謎底:藏在地形裡的秘密》。北京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3. 岡田英弘、陳心慧著:《日本史の誕生: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建國史》。新北巿:八旗文化,2016。
14. 日本人間文化研究機構現代中國區域研究專案編:《當代日本中國研究》第4輯(歷史・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5. 張聲振、郭洪茂著:《中日關係史》第一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6. 高書全、孫繼武、顧民著:《中日關係史》第二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7. 馮瑞雲、高秀清、王升著:《中日關係史》第三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8. 呂耀東著:《中國和平發展與日本外交戰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9. 王新生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政治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0. 張季風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經濟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1. 黃大慧、周穎昕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文化教育與民間交流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2. 安德魯・戈登 (Andrew Gordon)著,李朝津譯:《200年日本史:德川以來的近代化進程》(增訂版)。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年。
23. 加藤陽子:《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香港:商務印書館,2016年。
24. 詹姆斯・麥克萊恩(James L. McClain)著,王翔譯:《日本史:1600-2000從德川幕府到平成時代》。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25. 約翰・道爾(John W. Dower)著,胡博譯:《擁抱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 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26. 賀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著,林添貴譯:《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 新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
27. 岩波新書編輯部編,徐靜波譯:《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28. 蕭錦華:《中日韓三國之融合與分歧》。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7。
29. Dower, John W. Embracing Defeat: Japan in the Wake of World War II. New York: W.W. Norton & Co., 1999.
30. McClain, James L. Japa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W. Norton & Co.. 2002.
31. Shimazu, Naoko, ed. Nationalisms in Japa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32. Shillony, Ben-Ami, ed. The Emperors of Modern Japan. Leiden; Boston: Brill, 2008.
33. Gordon, Andrew. 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 from Tokugawa Times to the Present. 3r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34. Iacobelli, Pedro, Leary, Danton, Takahashi, Shinnosuke, eds. Transnational Japan as History: Empire, Migr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New York, NY: Palgrave Macmillan, 2016.
請注意大學有關學術著作誠信的政策和規則,及適用於犯規事例的紀律指引和程序。詳情可瀏覽網址: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學生遞交作業時,必須連同已簽署的聲明一併提交,表示他們知道有關政策、規則、指引及程序。
未有夾附簽署妥當的聲明的作業,老師將不予批閱。
學生只須提交作業的最終版本。
學生將作業或作業的一部份用於超過一個用途(例如:同時符合兩科的要求)而沒有作出聲明會被視為未有聲明重覆使用作業。學生重覆使用其著作的措辭或某一、二句句子很常見,並可以接受,惟重覆使用全部內容則構成問題。在任何情況下,須先獲得相關老師同意方可提交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