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為中國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崇科學、倡民主、用白話換文言、以新學代舊學。所謂舊學,亦即傳統中國文化中的「國學」,尤其是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學問。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國學」不單喪失了學術上的主流地位,也受到多數的知識份子和文化人的批判。雖然如此,「國學」的傳承和研究,還是不絕如縷。在新文化席捲北方時,舊學在南方的許多城市卻找到一些容身之地,而在神州最南端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在這個英人統治及華人買辦眾多的商業之城中,竟然得到額外的支持和眷顧。本文以「國學」在北方受到新文化運動的挑戰,需要「改良」和變化,乃南傳另覓據點,開展所謂「南方國學」,以廈門大學國學院為代表。本文以此為背景,並以香江國學的興起為重心,論析「國學」如何在二十世紀初期之所以能在這個英國殖民地、商業城市中冒起,獲得殖民政府及華人商界精英的支持,造成一股尊孔崇儒、推崇國粹的風氣,並且付諸行動,集結城中同志,建立學海書樓和孔學會,推動儒家經典的教與學。與北京這個文化之都新學澎湃、舊學退隱於學院的同時,香港這個商貿之城卻舊學重生,書香鬱鬱,此起彼沉,相映成趣,這個現象亦值得五四百年紀念時作出深刻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