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TimeThursday, 10:30 - 12:15
VenueRoom 302, Lee Shau Kee Building (LSK 302)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SIU Kam Wah (39437274 / kamwsiu@cuhk.edu.hk)
Teaching Assistant YANG Siyuan (1155199932@link.cuhk.edu.hk)
This course is a surve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mperial capitals of Chang’an, Luoyang and Kaifeng in natural geography, city planning, metropolitan area, society, economy and military defense during a period of about one millennium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early modern times. In particular, the ecology, topography, morphology, social structure and control, security, street and market system,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network, religious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apitals, and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m will be analyzed with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his course will also deal with the systems of imperial mausoleum, granary, grain transport, corvee, land tenure, administration, traffic, boundary pass and military affairs in their metropolitan areas. By exploring these topics, students will thoroughly understand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moving trend of the national capital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is period. Teacher will provide students with guidance in reading the related historical literatures and reports of archaeology and excavation for writing term paper.
Learning Outcomes
Upon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References Used in the Course
13 Lectures
A.Topics on Capitals
B.Topics on Metropolitan Areas
C.Topics on Capital System
(1) Term Paper 70%
(2) Tutorial Performance 30%
(Including 2 presentations of the outline and first/partial draft of term paper; 1 commentary on term paper of another student; and performance in Q&A/discussion.)
Grade Descriptors
Grade A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n all learning outcomes.
Grade A-
Generally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n all (or almost all) learning outcomes.
Grade B
Substantial performance on all learning outcomes, OR high performance on some learning outcomes which compensates for less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n others, resulting in overall substantial performance.
Grade C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n the majority of learning outcomes, possibly with a few weaknesses.
Grade D
Barely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n a number of learning outcomes.
Grade F
Un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n a number of learning outcomes, OR failure to meet specified assessment requirements.
13 Tutorials:
2 tutorial sessions:
1st tutorial session: Thursday 9:30am-10:15am Lee Shau Kee Building 302 (LSK 302)
2nd tutorial session: Thursday 12:30pm-1:15pm Lee Shau Kee Building 302 (LSK 302)
1st – 4th tutorials: ALL students may participate freely
5th – 13th tutorials: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Each group is also subdivided into 4 groups.
1st tutorial session: Group A1, A2, B1, B2
2nd tutorial session: Group C1, C2, D1, D2
Basic References
Important Primary Sources and Archaeological Survey Reports
1. 何清谷校注:《三輔黃圖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2. (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3. 張禮撰,史念海等校注:《游城南記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4. 宋敏求撰,畢沅校正:《長安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5. 駱天驤撰,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6. 楊勇:《洛陽伽藍記校箋》。臺北:正文書局,1982年。
7. 徐松輯,高敏點校:《河南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8. 李格非:《洛陽名園記》。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
9. 韋述、杜寶撰,辛德勇輯校:《兩京新記輯校.大業雜記輯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0. 韋述撰,辛德勇輯校:《兩京新記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11. 徐松撰,張穆校補:《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2. 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修訂版)。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13. 孟元老撰,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4. 李濂撰,周寶珠等點校:《汴京遺蹟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15. 周城撰,單遠慕點校:《宋東京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6. 趙廣超:《筆記清明上河圖》。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17. 國立故宮博物院監製,光國視聽文敎有限公司製作:《淸明上河圖》。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年。
18. 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9. 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0. 顧炎武:《歷代宅京記》。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日本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編:《漢長安城桂宮:1996-2001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2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漢長安城未央宮:1980-1989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年。
23. 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編:《漢長安城長樂宮4, 5, 6號建築遺址保護工程報告》。西安:三秦出版社,2017年。
24. 尚民傑:《長安繹古:漢唐歷史考古文集》。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16年。
25.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唐長安大明宮》。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26. 冉萬里:《唐代長安地區佛教造像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27. 賈二強主編:《長安學研究文獻匯刊・考古編・金石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
2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硏究所編:《唐長安城郊隋唐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
29. 李明、劉呆運、李舉綱主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編:《長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誌》。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16年。
30. 尚民傑:《唐長安家族葬地出土墓誌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31. 洛陽市文物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編:《漢魏洛陽故城硏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32. 李運富主編:《洛陽新見漢晉刻文磚銘輯錄:洛陽金石文字博物館藏》。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
3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赫奕華麗:北魏洛陽永寧寺出土塑像精粹》。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3年。
34. 洛陽文物工作隊編:《洛陽出土文物集粹》。北京:朝華出版社,1990年。
35. 洛陽市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編,聶曉雨、楊超傑、王莉萍主編:《洛陽藏故宮大佛堂文物:金銅佛像》。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年。
36. 楊作龍、趙水森等編:《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
37. 毛陽光:《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全三冊。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38. 毛陽光主編:《洛陽流散唐代墓誌彙編三集》。北京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3年。
39. 張乃翥、張成渝:《絲綢之路視域中的洛陽石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40. 王支援主編:《洛陽民俗博物館館藏石刻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
41. 洛陽師範學院河洛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編:《洛陽考古集成》(秦漢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宋卷)。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2007年。
42.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尋蹤覓古: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近年重要考古發現成果》。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
43. 呂勁松、桑永夫、安亞偉主編,洛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辦公室編:《洛陽大遺址考古勘探報告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
44. 中國國家博物館、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洛陽大遺址航空攝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45.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方孝廉、商春芳、史家珍主編:《隋唐洛陽城天堂遺址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46. 開封市文物工作隊編:《開封考古發現與硏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47. 開封市文物工作隊:〈開封宋城考古述略〉,《史學月刊》,1999年第6期。
48. 劉順安:〈蔡襄與《開封府題名記》碑〉,《中原文物》,2002年第4期。
References on the Imperial Capitals
1.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 葉驍軍:《中國都城發展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3. 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巿規劃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6年。
4. 同濟大學、董鑒泓主編:《中國城巿建設史》(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9年。
5.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6. 陳橋驛主編:《中國都城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7. 傅熹年:《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建築群佈局及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上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1年。
8. 李孝聰:《歷史城市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
9. 吳松弟:《中國古代都城》。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9年。
10. 徐良高:《死城之謎:中國古代都城考古》。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 張馭寰:《中國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
12. 喬勻主編:《城池防禦建築:千里江山萬里城》。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年。
13. 汪德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文化思想》。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年。
14. 楊寬著:《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硏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5. 劉慶柱:《古代都城與帝陵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16. 曲英杰:《古代城市》。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7. 閻崇年:《中國都巿生活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18. 蕭默:《巨麗平和帝王居:古代宮殿與都城建築》。台北市: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19. 史為樂:《浮世繪:古代都市與都市生活》。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20. 周強編:《中國古都城地圖》。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20年。
21. 徐衛民:《秦漢都城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22. 劉慶柱、李毓芳:《漢長安城》。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漢長安城研究(2006-2021)》。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
24. 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 陳蘇鎮:《從未央宮到洛陽宮:兩漢魏晉宮禁制度考論》。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年。
26. 李健超:《漢唐兩京及絲綢之路歷史地理論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27.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硏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28. 張永祿:《唐都長安》。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7年。
29. 榮新江:《隋唐長安:性別、記憶及其他》。香港:三聯書店,2009。
30. 龔國強:《隋唐長安城佛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31. 朱鴻:《長安是中國的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32. 周偉洲:《漢唐氣象:長安遺珍與漢唐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33. 石田幹之助著,錢婉約譯:《長安之春》。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
34. 劉慶柱:《地下長安》。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35. 國際長安學硏究院:《長安學硏究》第1輯—,科學出版社,2016年—。
36. 韓養民、唐群:《遣唐使在長安》。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年。
37. 朱鴻:《唐長安的信仰》。西安:西安出版社,2018年。
38. 何歲利:《唐長安城考古筆記》。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39. 李永:《武則天與長安關係新探》。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40. 徐暢:《長安未遠:唐代京畿的鄉村社會》。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41. 王學理:《西安城市史・秦都咸陽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2017年。
42. 王學理:《西安城市史・漢長安城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7年。
43. 侯甬堅主編:《西安城市史・魏晉南北朝長安城卷》。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20年。
44. (美)樂仲迪(Judith Lerner)著,毛銘譯,敦煌研究院編:《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From Persepolis to Chang’an)。桂林市:灕江出版社,2017年。
45. 覃宜明:《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台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
46. 薛天緯:《從長安到天山:絲綢之路訪唐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
47. 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長安歷史文化與絲綢之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21年。
48. 海未平:《長安西望:絲綢之路考古紀事》。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23年。
49. 平岡武夫、今井清編:《唐代の長安と洛陽》(索引篇)、(資料篇)、(地図編)。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硏究所索引編集委員會,1956年。
50. 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51. 黃留珠、賈二強主編:《長安學研究》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年。
52. 常青:《長安與洛陽:五至九世紀兩京佛教藝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2020年。
53. 郭紹林主編:《洛陽隋唐研究》第一,二,三輯。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 – 年。
54. 蘇健:《洛陽古都史》。北京:博文書社,1989年。
55. 李久昌:《國家・空間與社會:古代洛陽都城空間演變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56. 張占倉主編:《洛陽學研究:洛陽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市: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年。
57. 吳濤:《漢代洛陽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58. 李光明:《北魏孝文帝與古都洛陽研究》。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2017年。
59. 王靜:《北魏洛陽城南的居民與居住環境》。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60. 郭紹林:《洛陽隋唐五代史》。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61. 馬鳴謙:《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文學史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62. 馬鳴謙:《唐詩洛陽記•千年古都的風物之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
63. 杜鵑花主編:《洛陽邙山陵墓群論文選輯》。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2年。
64. 辛德勇:《隋唐兩京叢考》。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65. 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66. 張榮芳:《唐代京兆尹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67. 蕭錦華:〈東漢畿內三輔制度考析——以三輔之重要地位與京兆尹角色職務為中心〉(The Metropolitan System of Sanfu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with Focus on the Importance of Sanfu and the Role of Jingzhao Yin (Metropolitan Governor) (25–220 AD)),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October 2021, pp.1-42.
68. 蕭錦華:〈唐初收復東都洛陽考〉,《史藪》第三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1998年。
69. 蕭錦華:〈唐前期兩京畿內制建立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8期,2008年。
70. 蕭錦華:〈隋末唐初洛州與秦王權力集團之形成-近人研究檢討〉,收徐少華主編:《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市:湖北長江出版集團、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71. 蕭錦華:〈唐代宮人之皇僕身份及喪葬墓地〉,《中國中古史研究》第13期,2013年。
72. 蕭錦華:〈唐代宮人之法律地位與管理待遇〉,蒲慕州主編:《禮法與信仰—中國古代女性研究論考》。香港,商務印書館,2013年。
73. 蕭錦華:〈唐朝日本京都畿內制關係論析〉,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紀念文集編輯組編:《楊志玖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74. 蕭錦華:〈《大日本史》所見日本遣唐使團之制度及其在唐外交政治與文化交流活動〉,收杜文玉、何志龍主編:《長安與世界對話——唐都長安14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
75. 蕭錦華:〈唐朝與新羅、高麗京畿制度關係論析〉(The Metropolitan Systems of Tang China and the Kingdoms of Silla and Goryeo),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May 2024, pp.1-31.
76. 丁崑健:《開封:七朝古都.水澇皇城》。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77. 吳濤:《北宋都城東京》。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78. 周寶珠:《宋代東京硏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79. 周寶珠:《《清明上河圖》與清明上河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80. 劉春迎:《北宋東京城硏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81. 鄭壽彭:《宋代開封府硏究》。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82. 久保田和男:《宋都開封の成立》。東京:汲古書院,2023年。
83. 程遂營:《唐宋開封生態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84. 孟元老著,黃驗注釋:《圖解東京夢華錄》。臺北:實學社,2004年。
85. 張綏:《猶太敎與中國開封猶太人》。北京:三聯書店,1990年。
86.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北宋皇陵》。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87.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88. 程民生:《中華文明中的汴京元素》。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8年。
89. 楊萬里:《宋詞與宋代的城巿生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90. 陳平原等編:《開封: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91. 李路珂編:《古都開封與杭州》。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92. 久保田和男著,郭萬平等譯:《宋代開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93. 薛鳳旋:《《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巿化》。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94. 郭建龍:《汴京之圍:北宋末年的外交、戰爭和人》。台北市:啟動文化,2020年。
95. 河南博物院編:《東京夢華:宋金元時期》。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
96. 孟凡人:《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
97.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98. Steinhardt, Nancy Shatzman. 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0.
99. Schinz, Alfred. Cities in China. Berlin: G. Borntraeger, 1989.
100. Schinz, Alfred. The Magic Square: Cities in Ancient China. Stuttgart: Axel Menges, 1996.
101. Elvin, Mark.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102. Wheatley, Paul. 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 Chicago: Aldine Pub. Co., 1971.
103. Golany, Gideon S. Urban Design Ethics in Ancient China. Lewiston, N.Y.: E. Mellen Press, 2001.
104. Knapp, Ronald G. China’s Walled Cities.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105. Mumford, Lewis. The City in History: 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9.
106. Heng, Chye Kia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yscapes in Medieval China. Ann Arbor, MI : UMI, 1997.
107. Heng, Chye Kiang. 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crat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Citi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
108. Ma, Laurence J.C. and Wu Fu-long, eds. Restructuring the Chinese City: Changing Society, Economy and Spac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09. Xie, Jing. Chinese Urbanism: Urban Form and Life in the Tang-Song Dynasties.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20.
110. Xiong, Victor Cunrui.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in the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 (隋唐長安). Ann Arbor: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0.
111. Feng, Linda Rui. City of Marvel and Transformation: Chang’an and Narratives of Experience in Tang Dynast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
112. Xu, Xin. The Jews of Kaifeng, China: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Jersey City, NJ: KTAV Pub. House, 2003.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