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TimeThursday, 8:30 - 10:15
VenueRoom 306, Lee Shau Kee Building (LSK 306)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PUK Wing Kin (39437062 / wkpuk@cuhk.edu.hk)
教學目標:
喜歡沙盆推演、熱愛武器軍服、神馳古今戰場、神交中外名將的軍迷,恐怕會對本課程感到失望。本課程不著重軍事謀略、智慧和教訓,而要求同學在史料研讀、史料批判的基礎上,通過戰爭或戰役,理解當時的歷史脈絡、制度背景、技術條件、社會變遷、及個人生命歷程。在此意義上,本課程可以說是一門「軍事歷史社會學」。
教學成果:
*增進對於戰爭的歷史研究能力。
*加強對於各種歷史學流派及研究方法的把握。
*對於史料之建構產生批判意識及解構能力。
*強化表達能力。
*改善學術論文寫作能力。
*增加自己對於人文學術的認識。
(有可能隨時修改更新):
第一課(2025.01.09):課程簡介;方法論:戰爭與技術、戰爭與社會、戰爭與政治;學期論文題目;導修安排
(1) William McNeill, 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D. 100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 諸葛元聲,《兩朝平攘錄》,萬曆34年(1606)丙午刻本,收入《明代史籍叢刊》第5號(臺北:學生書局,1969)。
第二課(2025.01.16):軍事革命I
(1) “Advances in Europe’s Art of War”, in 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Armed Force, and Society Since A.D. 1000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17-143.
(2) Olaf van Nimwegen, “The Tactical Military Revolution and Dutch Army Operations during the Era of the Twelve Years Truce (1592–1618)”, Randall C. H. Lesaffer ed., The Twelve Years‘ Truce (1609): Peace, Truce, War, and Law in the Low Countries at the Turn of the 17th Century (Leiden: Brill, 2014), 121-151.
(3) 南浦文之,〈鐵炮記〉,載氏著,《南浦文集》,慶長13年(1608)刊,卷上,藏鹿兒島大學圖書館。
(4) 戚繼光,《紀效新書》,嘉靖39年(1560)十八卷刻本,載《中國兵書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沈陽:遼沈書社,1995),第18冊。
第三課(2025.01.23):軍事革命II:讀戚繼光《紀效新書》
(1) 戚繼光,《紀效新書》,嘉靖39年(1560)十八卷刻本,載《中國兵書集成》編委會編,《中國兵書集成》(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瀋陽:遼瀋書社,1995),第18冊。
*導修第一課
*2025年1月30日為農曆新年假期,不用上課!!
第四課(2025.02.06):軍事·外交·貿易I:北虜問題
(1) 王士性,《廣志繹》(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據嘉慶22年[1817]台州叢書本排印)。
(2) 谷應泰編著,〈俺答封貢〉,收入氏著, 《明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77據順治15年[1658]刻本排印,內部發行) ,頁911-933。
*導修第二課
第五課(2025.02.13):軍事·外交·貿易II:南倭問題、朝鮮
(1) 王士性,《廣志繹》(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據嘉慶22年[1817]台州叢書本排印)。
(2) 張廷玉等奉敕編,《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據清乾隆4年[1739]刊本排印)。
(3) 卜永堅,〈16世紀朝鮮戰爭所反映的明朝政治生態—以柳思瑗《文興君控于錄》為中心〉,《山大史學》,第1輯(2020年12月),頁157-169。
*導修第三課
第六課(2025.02.20):軍事·社會I: 作為賦役制度的軍戶制度
(1) 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乾隆四年[1739]刊,北京:中華書局,1974據乾隆4年[1739]刊本排印)。
(2) 劉永華,〈地域之外的社會:明代役法與一個跨地域網絡的興衰〉,《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5卷第5期(2018年9月),頁117-128。
(3) Michael Szonyi,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導修第四課
第七課(2025.02.27):軍事·社會II:衛所、宗族
(1) 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乾隆四年[1739]刊,北京:中華書局,1974據乾隆4年[1739]刊本排印)。
(2)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3) 卜永堅,〈萬曆朝鮮戰爭第一階段(1592-1593)的明軍—以《中國明朝檔案總匯》衛所選簿爲中心之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明史研究論叢》第12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年1月),頁132-141。
*導修第五課
第八課(2025.03.06):戰爭·記憶·紀念【本日屬溫習周,這是輔導咨詢環節,並非正式上課,亦非正式導修課】
(1) Peter Fiennes, Footnotes: A Journey Round Britain in the Company of Great Writers (London: Oneworld, 2019), 276-277.
(2) 《義烏市志》編纂委員會編,《義烏市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頁2514-2531。
(3) 《雍正慈谿縣志》。
(4) “The late Admiral Ting,” The North-China Herald, Vol. 54, No. 1438, 1895.02.22, p. 255.
*導修第六課改為咨詢輔導環節
第九課(2025.03.13):學期論文工作坊一
第十課(2025.03.20):學期論文工作坊二
*2025.03.27:課程導師主持秦漢簡牘史會議,不用上課,另行補課!
第十一課(2025.04.03):學期論文工作坊三
第十二課(2025.04.10):學期論文工作坊四。
第十三課(2025.04.17):學期論文工作坊五。
導修(出席率及口頭報告表現):10分
學期論文:90分
*題目:從《兩朝平攘錄》到《明史》:十六世紀朝鮮戰爭的史源學研究
*字數要求:不得少於一萬字,注釋計算在內,參考書目不計算在內,須符合學術論文之基本格式。
*內容大要:以萬曆34年(1606)刊行的《兩朝平攘錄》為起點,以乾隆4年(1739)成書的《明史》為終點,追蹤明清各種有關朝鮮戰爭的著述之間的承襲、嬗變過程。詳情會在講授課和導修課上解釋。
*遞交日期及方式:不必遞交列印本,只須在2025年4月20日星期天23:59:59之前(即最後一課後三天)上載word檔至維誠系統,將維誠證書電郵予課程導師。每遲交1天,扣20分,如是類推。又為盡量降低寫文章「爛尾」的風險,有可能會在2025年4月17日的最後繳交期限之前,再設立三至四個期限,要求同學按時將指定的論文章節電郵給導師,遲交或欠交都會扣分。
*本課程嚴格執行學術誠信制度,一經查出論文剽竊,除本課程成績零分之外,還將交由文學院展開紀律聆訊,並有可能在成績表內留下紀錄。
* 本課程將設立兩組導修組,每組以25人為限。
* 每位同學必須加入其中一組,出席6次導修課。
* 每次導修課,安排4-6名同學報告,導修所指定的報告材料,是學期論文題目之關鍵史料—諸葛元聲《兩朝平攘路》卷4〈日本〉,詳情開學後公佈。
A組:潤昌堂LHC G03室
第一課2025.01.23星期四1030-1215
第二課2025.02.06星期四1030-1215
第三課2025.02.13星期四1030-1215
第四課2025.02.20星期四1030-1215
第五課2025.02.27星期四1030-1215
第六課2025.03.06星期四1030-1215
B組:李兆基樓LSK 401室
第一課2025.01.23星期四1230-1415
第二課2025.02.06星期四1230-1415
第三課2025.02.13星期四1230-1415
第四課2025.02.20星期四1230-1415
第五課2025.02.27星期四1230-1415
第六課2025.03.06星期四1230-1415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