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TimeMonday, 14:30 - 16:15
VenueRoom 308, Lee Shau Kee Building (LSK 308)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LAI Ming Chiu (mclai@cuhk.edu.hk)
Teaching Assistant WANG Guanqi (1155204036@link.cuhk.edu.hk)
本課程旨在透過秦漢文獻及出土材料探討漢代時期(公元206至220年)各地區的文化傳統。本科十三講涵蓋漢代核心區域以及邊陲地區的文化特色,目的呈現和詮釋中原文化之轉播與區域文化之整合。
課程大綱 (暫擬)
第一章 緒論:生態環境與文化區域
第二章 漢代文化區域及文化重心
第三章 齊魯文化區
第四章 濱海文化區
第五章 河洛文化區
第六章 漢代長安及關中文化
第七章 北邊區的軍事文化
第八章 湘江與荊州社會文化
第九章 兩廣文化:駱越文化個性
第十章 漢代滇人的社會生活
第十一章 地方意識成長
第十二章 城市發展與區域文化
第十三章 結論:文化整合的詮釋
(導修報告、評論、討論表現及出席率)
導修一:東漢儒生及其地域分佈
清代學者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有言「東漢功臣多近儒」,視為區分兩漢創業之初功臣集團的差異。同學宜思考以下問題:一、在東漢「儒教國家」的意識形態下,較西漢而言,其儒生的地域分佈有何特徵;二、東漢河北學派的大體治學傾向為何(章句之學);三、東漢黨錮事件中清流派的地域分佈,及其後續三國兩晉的深遠影響;四、任何同學之思考所得。
主要閱讀材料:
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係〉,收錄氏著《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1980),頁109-203。
毛漢光,〈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收錄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2021),頁107-138。
延伸閱讀材料: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67,〈黨錮列傳〉,頁2183-2218。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79,〈儒林列傳〉,頁2545-2590。
導修二:吳越地區的社會風貌與漢代政治
《魏書·高閭傳》謂「漢之名臣,皆不以江南為中國」,漢代所謂的「江南」,大體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吳越等地區。同學宜思考以下問題:一、吳和越在地理、區域文化上有何區別;二、作為「邊緣」的吳越地方,其在大一統漢王朝的歷史書寫與政治角力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三、東漢以降吳越地區儒術廣被是如何逐步推進的,以及對後續三國兩晉有何深遠影響;四、任何同學之思考所得。
主要閱讀材料: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頁94-114;頁299-312。
王明珂,〈反思英雄徙邊記:朝鮮與東吳〉,收錄氏著《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北京:中華書局,2009),頁95-118。
Rafe de Crespigny, “South China Under the Latter Han Dynasty Government and Geography”, in Generals of the South: The Founda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State of Wu(Canberra: ANU Press,1990),pp.1-55.
延伸閱讀材料:
周振鶴編著,《〈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頁260-277。
司馬彪撰,《續漢書·郡國志(四)》,收錄范曄撰,《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頁3495-3492。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52,〈吳書七·張顧諸葛歩傳〉,頁1219-1242。
導修三:漢代的山東與山西
《漢書·辛慶忌傳》謂「秦漢以來,山東出相,山西出將」,漢人所謂山東、山西,大體上以崤山為界。這種人才分佈模式直到東漢末年仍舊存在。同學宜思考以下問題:一、兩漢時代(尤其是王朝創業之初)山東山西的文臣、武將分佈有何差別,以及造成差別歷史背景與可能性原因是什麼(可留意兩漢之際,尤其是劉盆子與光武帝麾下文臣武將的地域分佈);二、以區域視角來分析概括漢代人才分佈的局限性;三、任何同學之思考所得。
主要閱讀材料:
傅樂成,〈漢代的山東與山西〉,《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1977),頁65-80。
邢義田,〈試論漢代的關東、關西與山東、山西〉,《食貨月刊》第13卷1&2期(臺北:1983年),頁15-30。
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61本1分(臺北:1990),頁1-27。
延伸閱讀材料:
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卷69,〈辛慶忌傳〉,頁2996-2999。
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卷1,〈光武帝紀〉,頁1-87
導修四: 漢代的巴蜀文化
巴蜀地區作為漢王朝的基礎區域之一,大體上為益州刺史的轄區,根據《史記·貨殖列傳》與《漢書·地理志》,巴蜀屬於廣義層面的「大關中」地區。同學宜思考以下問題:一、巴地和蜀地在地理、區域文化上有何區別;二、巴蜀的文士、武將與漢王朝中央的人事互動;三、正如《北史·薛聰傳》所載「臣(薛聰)遠祖廣德,世仕漢朝,時人呼為漢。臣九世祖永,隨劉備入蜀,時人呼為蜀。臣今事陛下(魏孝文帝),是虜非蜀也」,思考地域認同與政治仕宦間的複雜性;三、任何同學思考之所得。
主要閱讀材料:
蒙文通︰《巴蜀古史論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頁87-113。
楊民︰《秦漢西晉中央與巴蜀地方關係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1),頁47-91。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頁158-178。
Sage, Steven F.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pp.157-192.
延伸閱讀材料:
常璩,《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卷1,〈巴志〉,頁15-102。
常璩,《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4),卷3,〈蜀志〉,頁175-33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5)卷31,〈蜀書一·劉二牧傳〉,頁865-870。
周振鶴編著,《〈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頁298-337。
主要參考書目
史料類
司馬遷 史記
班固 漢書
范曄 後漢書
陳壽 三國志
永樂大典輯本,吳樹平 校注 東觀漢記校注
桓寬 著,王利器 校注 鹽鐵論校注
劉安 著,何寧集釋 淮南子集釋
嚴可均 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應劭 著,王利器 校注 風俗通義校注
劉歆 撰﹐葛洪 集,向新陽、劉克任 校 西京雜記校注
高文 編 漢碑集釋
周振鶴,漢書地理志彙釋
錢林書 續漢書郡國志彙釋
文物出版社 居延漢簡甲乙編
文物出版社 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文物出版社 敦煌漢簡釋文
文物出版社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林梅村、李均明編 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 敦煌漢簡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 居延新簡——甲渠侯官與第四燧
連雲港市博物館 尹灣漢墓簡牘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釋文修訂本
何清谷 校注 三輔黃圖校注
酈道元 著,陳橋驛 校證 水經注校證
袁珂 校注 山海經校注
常璩 著,劉琳 校注 華陽國志校注
近人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華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
王子今 秦漢區域文化研究
王子今 秦漢交通史稿
王子今 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
李孝聰 中國區域歷史地理
王育民 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上、下)
王宗維 漢代絲綢之路的咽喉 : 河西路
王恢 中國歷史地理(2冊)
王恢 漢王國與侯國的演變
王會昌 中國文化地理
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
《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編 歷史地理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
新文豐出版社 中國畫像石全集 1-3
石刻史料新編1﹣3輯
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中國水利史稿 (3冊)
史念海 河山集(1)-(7)
史念海 漢唐長安與黃土高原
朱錫祿 武氏祠漢畫像石中的故事
李曉杰 東漢政區地理
余太山 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係研究
辛德勇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辛德勇 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
劉慶柱、白雲翔主編 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周長山 漢代城市研究
肖愛玲 西漢城市體系的空間演化
周振鶴 西漢政區地理
周振鶴 體國經野之道
周振鶴 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 編 歷史地理研究
俞偉超 先秦兩漢考古學論集
馬正林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
高文 四川漢代畫像磚
高榮 先秦漢魏河西史略
陳代光 中國歷史地理
陳直 居延漢簡研究
陳直漢書新證
陳橋驛 《水經注》研究(一、二、三)
孫繼民、郝良真 先秦兩漢趙文化硏究
黄宛峰 河南漢代文化硏究
許倬雲 求古編
梁方仲 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張全明、張翼之 中國歷史地理論綱
張春樹 漢代邊疆史論集
張榮芳 南越國史
張繼海 漢代城市社會
黃今言 秦漢江南經濟述略
黃盛璋 歷史地理論集
葛劍雄 西漢人口地理
葛劍雄 中國移民史 (1-2)
鄒逸麟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
鄒逸麟 千古黃河
靳生禾 中國歷史地理文獻概論
楊遠 西漢至北宋中國經濟文代之向南
發展(上、下)
楊寬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
蔣英炬 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
魯西奇 區域歷史地理研究: 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
劉光華 秦漢西北史地叢稿
劉運勇 西漢長安
劉緯毅 漢唐方志輯佚
薛瑞澤 漢唐間河洛地區經濟硏究
冀朝鼎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
水利事業的發展
盧雲 漢晉文化地理
嚴耕望 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
譚其驤 長水集(續編)
譚宗義 漢代國內陸路交通考
顧頡剛、史念海 中國疆域沿革史
Wang Ming Ke.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 and Ethnic Boundaries
Chang Chun Shu. The Han Colonists and Their Settlements on the Chu-yen Frontier.
Chang Chun Shu.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mpire
Choi Seung Kew. Tomb Complexes of Later Han Dynasty in Shandong Province: Structural and Iconographic Problems of Relief Stone Tombs
Steven F. Sage. Ancient Sichua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China
Tse, Wai Kit. The Collapse of China’s Latter Han Dynasty: The Northwest Broadlands and the Edge of the Empires
Brindley, Erica Fox.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 400 BCE–50 CE.
Churchman, Catherine. The People Between the Rive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Bronze Drum Culture, 200–750 CE.
Korolkov, Maxim. The Imperial Network in Ancient China: The Foundation of Sinitic Empire in Southern East Asia
Charles Sanft. Literate Communi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The Northwestern Frontier in Han Times
de Crespigny. Rafe. Northern Frontier: The Policies and Strategy of the Later Han Empire.
Allard, Francis.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 The Han Empire From Its Southern Periphery,” in Miriam T. Stark (ed.), Archaeology of Asia,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6, pp. 233–54.
黎明釗《輻輳與秩序:漢帝國地方社會研究》
王子今,《秦漢區域文化研究》(增訂本)
吳小平 《嶺南地區出土漢代銅器的考古學探索》
張繼海 《漢代城市與社會》
孫俊 《戰國秦漢西南民族地理的格局與觀念研究》
李曉傑 《東漢政區地理》
何旭紅 《漢代長沙國考古發現與研究》
徐衛民《秦漢都城研究》、《秦漢都城與自然關係研究》
劉向斌 《漢代關中文學家族研究》
劉躍進 《秦漢文學地理與文人分佈》
葉成勇《戰國秦漢時期南夷社會考古學研究》
熊昭明 《漢代合浦港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
於凌 《秦漢遼東郡防務研究》
張瑛、肖從禮《漢代居延地區社會生活史研究》
陳博 《從中心到邊疆:漢帝國城市與城市體系的考古學研究》
馬孟龍 《西漢侯國地理》——〈政區地理〉,收錄陳侃理主編《重寫秦漢史:出土文獻的視野》
劉瑞,《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築》
——《秦漢帝國南緣的面向:以考古視角的審視》
紙屋正和著;朱海濱譯, 《漢代郡縣制的展開》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