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TimeWednesday, 16:30 - 18:15
VenueRoom 208, Lee Shau Kee Building (LSK 208)
LanguageCantonese
Lecturer LAM Weng Cheong (wlam@cuhk.edu.hk)
Teaching Assistant YANG Zhishui (1155152073@link.cuhk.edu.hk)
課程簡介:
物質文化背後的社會變遷為主線,全面介紹古代中國(漢以前)的物質文化和激蕩人心的考古發現。課程將重點討論古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相關的重大社會轉折,以補傳統文獻之遺闕。通過物質文化的視角,本課程將提高學生對古代中國社會的整體與各個側面的認識,例如: 早期文明起源、中國早期的城市化、占卜術、早期貿易、手工業生產與技術演進、官僚系統的出現、族群的形成、庶民和貴族的衣食住行等。
課程目標:
1) 古代中國與天下形成的重要歷史轉折;
2) 相關最新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3) 提升使用出土資料進行歷史研究的能力;
4) 對中國古代貴族的禮樂文化與庶民的衣食住行有更深入認識;
5) 對爭議性學術前沿的歷史問題,具有獨立批判性分析能力。
第一週 (1月10日)
導論: 甚麼是中國:物質文化史的視角
第二週 (1月17日)
多重花瓣的綻放:新石器晚期的社會複雜化
推薦閱讀:
趙輝: 〈中國的史前基礎—再論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 《文物》,2006年第8期,頁50-54.
許宏: 〈西元前2000年:中原大變局的考古學觀察〉, 《東方考古(第9集)》, 北京: 科學出版社,頁168-204。
第三週(1月24日)
東西二里沒有頭:夏王朝與半個世紀的學術懸案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第二版),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21-50 (34-36頁可跳讀)。
劉緒: 〈夏與夏文化探討〉, 《夏商周考古學》, 頁1-38.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許宏,劉莉: 〈關于二里頭遺址的省思〉, 《文物》,2008年第1期,頁43-52。
第四週 (1月31日)
早商王朝: 最早的帝國?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第二版),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74-86,103-126。
孫卓:《南土經略的轉折:商時期中原文化勢力從南方的消退》,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 頁281-340 (313-326頁關於陶器部分可快讀或跳讀)。
第五週 (2月7日)
大邑商的貴族生活:婦好與殷墟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第二版),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134-156, 169-182。
用中研院的介紹
蔡玫芬,朱乃誠,陳光祖:《商王武丁與后婦好 : 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臺北市: 國立故宮博物院,2013年.
(簡單的介紹詳見 吳曉筠: 〈商王武丁與后婦好: 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故宫文物月刊》 355)
第六周 (2月14日)
農曆新年
第七週 (2月21日)晚商的世界體系與中心-邊緣關系 (第一次導修)
推薦閱讀:
黃銘崇: 〈晚商政體形態的研究—空間模型的考察〉, 《新史學》,2013年,22(3):161-207。
第八週 (2月28日)商周鼎革:功臣與遺民的命運 (第二次導修)
推薦閱讀:
劉緒: 〈西周疆域的考古學考察〉, 《夏商周考古學》, 頁112-137.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第二版),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 200-228。
第九週 (3月6日) reading week
第十週 (3月13日)
西周禮制:性別,族群與權力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第二版),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 228-250,268-273。
曹瑋: 〈從青銅器的演化試論西周前後期之交的禮制變化〉, 《周秦文化研究》,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編, 頁443-56. 西安: 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傑西卡. 羅森(著), 黃愛梅(譯) : 〈西周青銅鑄造技術革命及其對各地鑄造業的影響〉, 《祖先與永恆: 傑西卡. 羅森中國考宮藝術文集》, 頁48-63. 北京:三聯書店,2011年。
羅泰?
第十一週 (3月20日) 第三次導修 宗周的陷落、晉國稱霸與春秋時期鐵器革命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第二版),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 304-319, 359-382。
沈載勳:《晉國霸業:從晉之分封到文公稱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頁211-242。
林永昌、陳建立: 〈東周时期鐵器技術與工業的地域性差異〉, 《南方文物》,2017年第3期,頁98-106。
[如果對這一問題感興趣,可進一步參看Lam Wengcheong. 2023. Connectivity, Imperalism, and the Han Iron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Chapter 1]
第十二週 (3月27日) 第四次導修 由西犬丘到咸陽:秦國的東進與戰國市場經濟的飛躍
推薦閱讀: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第二版),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373-389。
梁雲: 《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北京市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20,第一講,第七講,第八講。
江村治樹:〈戰國時代的城市和城市統治〉,劉俊文編, Pp. 170-21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十三週 (4月3日)
由荊蠻到華夏:東周時期的曾與楚 [該周五要提交期末論文提目]
井中偉,王立新: 《夏商周考古》(第二版), 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20年,頁359-372
方勤: 《曾國歷史與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年,頁130-163。
安排參觀 香港歷史博物館特展: 天下之中:夏商周文明展覽 (時間將安排於星期六或星期日)
第十四週 (4月10日)
秦并天下與中國的形成
推薦閱讀:
梁云: 《戰國時代的東西差別——考古學的視野》,北京: 文物出版社, 頁51-77,2008年。
趙化成: 〈从商周“集中公墓制”到秦漢“独立陵園制”的演化軌跡” 〉,《文物》 2006年第7期,頁41-48。
滕铭予: 〈從考古學看中國古代從封國到帝國的轉變〉,《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5期,頁81-85。
第十五週 (4月17日)
因參加國際會議,該周不會安排課程,請同學利用這一時間準備論文,或安排自行再次參觀
博物館特展。
出勤 (包括課堂, 導修和天下之中博物館展覽參觀) 15%
導修題目相關的小論文 (一篇) 25%
導修表現與口頭報告 (包括口頭報告 15%,其餘三次提問及討論參與10%) 25 %
論文題目及資料收集工作 5%
期末論文 30%
第七週 (2月21日) (第一次導修)
晚商的世界體系與中心-邊緣關系
第八週 (2月28日) (第二次導修)
商周鼎革:功臣與遺民的命運第十一週
第十一週 (3月20日) (第三次導修)
宗周的陷落、晉國稱霸與春秋時期鐵器革命
第十二週 (3月27日) (第四次導修)
由西犬丘到咸陽:秦國的東進與戰國市場經濟的飛躍
主要參考實用性書目
劉緒:《夏商周考古學》,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
井中偉,王立新:《夏商周考古》,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2013年,頁71-90。
孫慶偉:《最雅的中國:春秋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北京: 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峰(著),徐峰(譯) :《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新石器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夏商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兩周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 (秦漢卷)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以下為由課程內容擴充的詳細參考文獻。主要針對新近出土的資料,最新研究以及課上涉及的案例。鼓勵同學從中找到合適的論文題目。
第二周
陳勝前: 《史前的現代化》.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4.
韓建業: 《先秦考古研究: 文化譜系與文化交流》,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3.
韓建業: 《早期中國: 中國文化圈的形成和發展》,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5.
張弛:《社會權力的起源—中國史前葬儀中的社會與觀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權力與信仰:良渚遺址群考古特展》.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5.
張弛, 陳星燦, 鄧振華編:《區域,社會與中國文明起源 : 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區域聚落與居民研究成果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
方向明:《土築金字塔:良渚反山王陵》.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岡村秀典 (著),陳馨(譯) :《中國文明:農業與禮制的考古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0.
劉斌:《法器與王權》.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戴向明:〈中國史前社會的階段性變化及早期國家的形成〉,《考古學報》, 2020年第3期: 309–36.
戴向明: 〈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南方文物》2020年第3期: 14–21.
牛世山, 楊婧雅: 〈中國古代初期城市的營建考察——以石家河聚落群、陶寺城址爲例〉, 《江漢考古》, 2019年第5期: 47–58.
何駑: 〈“堯都何在?——陶寺城址發現的考古指證〉,《史志學刊》 2015年第2期: 1-6+126.
何駑: 〈陶寺遺址的水資源利用和水控制〉, 《故宮博物院院刊》 2019年11期: 85-98+111頁
邵晶: 〈石峁遺址與陶寺遺址的比較研究〉, 《考古》2020年05期: 65-77頁
孫周勇, 邵晶, 邸楠: 〈石峁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綜述〉, 《中原文物》 2020年01期 第39-62頁
王宁远: 《何以良渚》.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
第三周
孫慶偉: 《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二里頭 (1999-2006)》.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4.
趙海濤: 〈二里頭都邑聚落形態新識〉,《考古》2020年第8期: 109-120+2頁.
趙海濤: 〈二里頭都邑布局和手工業考古的新收穫〉,《华夏考古》2022年第6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郑望京楼 : 2010-2012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年。
朱君孝: 《陶器·技术·文化交流——以二里头文化为中心的探索》.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年。
贺娅辉 等: 〈二里头贵族阶层酿酒与饮酒活动分析:来自陶器残留物的证据〉. 《中原文物》 2022年第6期.
侯衛東: 〈論二里頭文化四期中原腹地的社會變遷〉, 《中原文物》2020年第3期: 51–56頁.
劉緒: 〈夏商文化分界探討的思考〉, 《考古學研究(五)》,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編, 頁181-200, 北京: 科學出版社。
第四周-第七周
付羅文: 〈贞人:关于早期中国施灼占卜起源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多维视域:商王朝与中国早期文明研究》, 荆志淳, 唐际根, 高嶋谦一編, 頁85-113. 北京: 科學出版社。
劉煜, 岳占伟: 〈複雜化生產: 晚商青銅器的陶范鑄造工藝流程〉, 《商周青銅器的陶范鑄造技術研究》,陳建立, 劉煜編, 頁81-94,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4年。
侯衛東: 〈鄭州商城的城市化進程〉, <>2018年第3期:36-45+62頁.
侯衛東: 〈鄭州商城肇始階段王畿區域聚落變遷與社會重組〉,<>2018年第3期: 57–67.
Kyle Steinke, Dora C.Y. Ching (edited). Art and archaeology of the Erligang Civilization.
張昌平, 劉煜, 岳占偉, 何毓靈: 〈二里岡文化至殷墟文化時期青銅器範型技術的發展〉, 《考古》 2010年08期: 第79-86頁
郜向平: 《商系墓葬研究》.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
貝格利 (著). 王海城(譯): 《羅越與中國青銅器研究》.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 《安陽孝民屯4(殷商遺存·墓葬)》.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8.
孫卓: 《南土經略的轉折: 商時期中原文化勢力從南方的消退》.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19.
岳洪彬:《殷墟青銅禮器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何毓靈: 〈殷墟近十年發掘的收穫與思考〉,<>2018年第5期: 4–8.
何毓靈: 〈論殷墟手工業布局及其源流〉,<>2019年第6期: 75-88+2.
何毓靈: 〈殷墟時期巫卜器具初探〉,<>2018年02期 第165-182頁
何毓靈: 〈殷墟「外来文化因素」研究〉, 《中原文物》2020年第2 期
何毓靈:〈洹北商城与殷墟的水系及相关问题〉. 2021
劉一曼: 〈考古學與甲骨文的釋讀〉,《殷都學刊》 2019年第1期: 7–16.
劉一曼: 〈試論殷墟商代貞人墓〉 ,《考古》2018年第3期: 78-85+2.
劉一曼: 〈殷墟商代族宗廟的發現與研究〉,《考古與文物》,2019年第6期: 66-70
唐際根, 岳洪彬, 何毓靈, 牛世山, 岳占偉, 荊志淳: 〈洹北商城與殷墟的路網水網〉,《考古學報》2016年第3期: 319-324+37+325-332+46+333-350.
孟憲武, 李貴昌, 李陽: 〈殷墟都城遺址中國家掌控下的手工業作坊〉, 《殷都學刊》2014年04期: 第13-20頁
張昌平, 孫卓: 〈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 《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 439–60.
豆海鋒: 〈從出土遺物看商時期南方與中原的文化互動〉《考古》2017年第4期: 77-90+2.
朱凤瀚: 《從甲骨与青铜的王朝》.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方辉: 《大辛庄遗址研究·资料卷/研究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年.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济南市大辛庄遗址商代墓葬M225、M256发掘简报〉. 《考古》2022年第2期:54-69.
路晋东: 〈论盘龙城发现的铸铜遗存及相关问题〉. 《江汉考古》 2020年第6期。
田伟: 〈商代晚期的东西对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2期。
第八周至第十周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寶鶏市周原博物館編: 《周原遺址東部邊緣2012年度田野考古報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深圳博物館, 寶鶏青銅器博物院, 寶鶏市周原博物館. 《周邦肇作:陝西寶鶏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8.
深圳博物館: 《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霸國文物珍品》.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博物院, 首都博物館 《呦呦鹿鳴:燕國公主眼裏的霸國》.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付仲楊, 王迪, 徐良高 : 〈豐鎬遺址近年考古工作收穫與思考〉, 《三代考古》2018年00期.
徐良高: 〈考古學文化、文獻文本與吳越早期歷史的構建〉 , 《考古》 2020年第9期: 第81-92+2頁
曹斌:〈周文化統治的歷史格局在‘東土’的形成〉, 《考古》2017年第6期: 93–1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1034發掘簡報〉. 《中原文物》 2020年第1期:4-3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聯合考古隊,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17號墓發掘〉. 《考古學報》 2018年第1期:91-180.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工作站聯合考古隊,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絳縣文物局, 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158發掘簡報〉. 《考古》 2019年第1期:15-5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联合考古队:〈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 《考古》 2011年第7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聯合考古隊,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一號墓發掘〉. 《考古學報》 2020年第2期:311-36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6096發掘簡報〉. 《文物》 2020年第1期:4-25.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聯合考古隊,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號墓發掘〉. 《考古學報》 2018年第2期,頁223-286。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 臨汾市文物局, 翼城縣文物旅游局:〈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1033號墓發掘報告〉. 《文物季刊》 2023年第2期,頁3-26。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工作站, 絳縣文物局聯合考古隊, 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1011號墓發掘報告〉. 《考古學報》 2022年第1期:81-148.
深圳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博物院:封邦建霸 : 《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西周霸国文物珍品》.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16年。
謝堯亭:简论横水与大河口墓地人群的归属问题. 《有实其积—纪念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六十华诞文集》. 太原: 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謝堯亭:倗、霸及其联姻的国初探. 《金玉交辉—商周考古、艺术与文化论文集》台北: 历史语言研究所。
谢尧亭:發現霸國 : 《講述大河口墓地考古發掘的故事》.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沈載勳:〈淺論大河口霸伯墓所見青銅禮器“逾制現象”的兩面性〉. In 《靑銅器與金文》 第2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第十一周至第十四周
羅泰(著), 吳長青、彭鵬、張莉譯:《宗子维城: 从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国社会》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7年。
趙化成: 〈論冶鐵術的發生及其鐵器的使用對中國古代社會發展進程的影響問題〉,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 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 頁240-48.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常懷穎: 〈兩周都邑鑄造作坊的空間規劃〉, 《三代考古》, 2017: 519–53.
付琳: 《吳越之迹.江南地區早期國家形態變遷》. 廈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2020.
唐錦瓊, 孫明利, 周官清, 趙東升, 徐良高, 張照根: 〈蘇州木瀆古城2011-2014年考古報告〉,《考古學報》 2016年第2期: 263–302.
劉緒: 《晋文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7.
方勤:《曾國歷史與文化: 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19.
梁雲: 《西垂有聲: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闡釋》. 北京:三聯書店, 2020.
謝堯亭: 《晋國興衰六百年》. 太原:三晋出版社, 2019.
張聞捷: 《東周青銅禮器制度研究: 以中原和楚地為中心》. 新北市: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7.
吉迪 (著), 餘靜(譯): 《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于薇: 《徙封: 西周封国政治地理的结构-过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2年。
楊建華, 邵會秋, 潘玲. 《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 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張昌平:〈论西周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从宜昌万福垴遗址谈起〉. 《江汉考古》,2021年第6期:172-183
韓巍:〈從葉家山墓地看西周南宮氏與曾國——兼論“周初賜姓說”〉,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编《青铜器与金文(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
陈小三: 〈山西侯马铸铜遗址所见仿古纹饰试析〉. 《文物》 2022年第5期.
虢国博物馆:《虢国墓地出土青铜器》.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8年.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臨汾市旅游發展委員會, 襄汾縣文化局:〈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4年Ⅰ區M7發掘簡報〉. 《文物 》2018年第9期:4-21.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臨汾市文物局, 襄汾縣文化局, 臨汾市文物工作站, 襄汾縣博物館:〈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2015M1發掘簡報〉. 《文物季刊》 2023年第4期:2-4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臨汾市文化和旅游局, 襄汾縣文物局:〈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春秋墓(M3011)發掘簡報〉. 《文物》 2023年第8期:4-5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臨汾市文物局,襄汾縣文化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太原師范學院歷史與文博學院:〈山西襄汾陶寺北墓地三座春秋墓葬發掘簡報〉.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23年第4期:6-29.
王京燕, 崔俊俊: 山右吉金:《襄汾陶寺北两周墓地出土青铜器精粹》: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1年
徐昭峰: 《东周王城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9年。
許宏: 〈大都無城—論中國古代都城的早期形態〉, 《文物》,2013年第10期,頁61-71。
劉緒: 〈西周早期考古學文化與周初分封〉, 《文化的饋贈-漢學研究國際會議論文集考古卷》,北京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編, 頁217-221.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Pines, Yuri, Gideon Shelach-Lavi,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and Robin D. S. Yates. Birth of an Empire: The State of Qin Revisited. Global, Area, and International Arch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4.
Attention is drawn to University policy and regulations on honesty in academic work, and to the disciplinary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pplicable to breaches of such policy and regulations. Details may be found at http://www.cuhk.edu.hk/policy/academichonesty/.
With each assignment, student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a signed declaration that they are aware of these policies, regulations,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
Assignments without the properly signed declaration will not be graded by teachers.
Only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assignment should be submitted via VeriGuide.
The submission of a piece of work, or a part of a piece of work, for more than one purpose (e.g. t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s in two different courses) without declaration to this effect shall be regarded as having committed undeclared multiple submissions. It is common and acceptable to reuse a turn of phrase or a sentence or two from one’s own work; but wholesale reuse is problematic. In any case, agreement from the course teacher(s) concerned should be obtained prior to the submission of the piece of work.